2023年高考作文模拟题(思辨性试题)+7篇高质量范文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2023年高考作文模拟题(思辨性试题)+7篇高质量范文

动动手添加星标

方便每天看好文

高考作文模拟题

某位作家曾说: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细节形式存在的,我们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如果抹去了细节,就等于什么都没有看到。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将拼图汇聚成画

这个世界由无数的细节汇聚而成,并寓形于细节之中,我们借由世界的细节看到、感知着世界。

那么,抹去细节,关闭对细节的感知,我们自然成了有着视力的盲人。这个世界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不依靠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便无法感知这个世界,无法建立起与这个世界的真切联系,更何况世界正是由无数细节构成,否认细节便等同于否认了这个世界对我们而言的真实存在而变得虚无起来。

然而不抹去细节,却不等同于看到了这个世界。正如一盒拼图的意义在于汇聚成画。看世界的前提条件不仅在于看见细节,更在于将细节融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诚然,抹去了细节的人什么也没有看到,但仅仅看到了细节也等同于什么也没有看到。我们认同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却不认同看到细节便看到了世界。只看到细节的人目光无疑是偏狭的,正如只看到了掉在头上的苹果,却忽略了头脑中从不间断的苦思一样。一片拼图的信息残缺不全,甚至是错误乃至毫无意义的。我们自然知道画是由拼图拼凑而成,却也知道一片拼图的意义在画中才能体现。

我们当从拼图汇聚成画,而非渴望从一片拼图中推测出一幅画。我们当从细节中拼凑出世界,而非仅仅把自己与世界的联系系在一片拼图上。不抹去细节,不仅仅看到细节,而是在无数的细节中看到一个世界。

正如牛顿从苹果中推论出了万有引力,鲁迅在无数小人物的身上看到并表现出了时代的变迁,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确实只能通过细节,那么不妨追问,我们通过细节看见世界,真的看见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吗?

正如当下社会所展现的那样,碎片化的信息无疑体现了这个世界的无数细节,然而正如凯撒所感叹的那样: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他想看到和接受的真实。我们也常常仅能从细节中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世界,而这一世界甚至常常是错误的。我们不是什么也没看到,却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而这无疑并非从细节中真正地看到了世界。

因而我们应当有我们的思想,用理智的思维拼凑起世界的每一片拼图与细节,用我们的思想通过细节看清这个世界。

不妨关注身边的细节,却不仅仅是用眼睛,而是用思维去看去,去拼凑,去感知。用思维将拼图汇聚成画,将细节汇聚成世界,从而建立于世界的正当而稳固的联系,一个与正确世界,客观世界的理性联系。

要于当下,见微知著

人们常以鼠目寸光的狭隘眼光为耻,而以远见卓识的开阔眼界为荣,殊不知某位作家曾言:“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是以细节形式存在的,我们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如果抹去了细节,就等于什么都没有看到。”

诚然!身为一个独立个体,我们往往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从生活中诞生,却同样为生活的枷锁牢牢束缚着,无法挣脱。故而看待细节的眼光便不免变得狭隘。所以与其说世界以细节形式而存在,不如说世界以细节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倘若世界将其宏观壮阔的真实面目显露于细节构筑的面纱之下,我们反而会因自身无可避免的局限而如同观看巨人的蚂蚁般视若无物。

明知自身局限者坦然接受自我眼光的束缚,转而安于当下,在平凡中追寻质朴的快乐,也不啻为一明智之举。他们细心观察体味世界呈现给自己的独特细节并平心静气地思索,不仅不是消极平庸不思进取的表现,反而是深度自省自知的大智慧的体现。他们不曾为世界的宏大的真实面目吓倒而丧失生活的勇气,而是沉浸在自己眼中的细节的世界,勤于探究,乐于思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世界,这才是我们应效仿的榜样。

而另一类人,不甘于自身之狭隘,随即发出一声怒吼,意图力挽狂澜,改变局势。虽有如尼采般挣破枷锁,以查拉图斯特拉般的宏远眼光洞悉世界的真谛,更多的却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荡然无存。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很难,甚至无法目睹到细节之外的世界呢?并非如此。

贤者能从一粒沙推断出沙漠的存在,能从一滴水推断出大海的澎湃。纵然我们如蚂蚁般无法直面目睹如巨人般宏伟的真实世界,我们却能以见微知著的眼光留意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并加以思考判断,以至于能够大致了解世界的本真模样。亦或是站在先贤宽阔的臂膀上尝试目睹其本真模样,并加以深度交流与思考,同样是一良策。

所以,我们无需嗟叹自身之渺小,眼光之狭隘,更不必孤注一掷舍身相抗力图改变局面。不如要于当下,细细思考世界呈现给我们的细节,以见微知著的眼光加以摸索尝试,这便足矣!

看到细节后

诚如一位作家所言:“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是以细节的形式存在的。”

细节,是一件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细微之处,关键之处。是可以反映事物全貌或决定事物成败之处。

细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任何一件事上,细节都是整个过程的组成部分。全国劳动模范胡双钱先生是一位飞机“钳工”,他的工作是给飞机的零件加固,组装。这是一件充满细节的工作,当他在一次工作时,仅是走神了一下,不放心的他凌晨三点又回到工厂仔细检查。他看到了细节,并深谙其重要性,因此成就了大国工匠,也保障了一万人的生命安全。看到细节,是在意细节,保证细节的开始。

世界以细节的形式存在,若抹去细节,就等于什么也看不见。为何细节如此重要?只因处在大的环境下,作为个体的视野过于有限,如尼采所言,人的眼睛就是一座监狱,而目光就是监狱的围墙。我们无法得知我们所看到的是事物的冰山一角还是全貌,多少细节是让我们在茫然中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它吐露着事物的秘密,只等待我们去发现。

然而,细节有时会被误认为一切细微之处,这样,看到细节便变成了吹毛求疵。如此,我们的注意力由关注关键的细微之处,即细节,转移至了关注一切细小的地方,而忘却了大局观念。这让看到细节,从而看到世界的初衷变了味。因为当注意力由面到点,人们便再也无法接受其他信息,而这些细小的地方又非细节那样关键,本末倒置,反而迷失在细微之处,越来越看不清真实的世界。

还有一类人,他们总会全然抹去细节。可是,万事万物都存在细节,正因这些细节,才使它们有别于其他事物,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与过度关注细微的人不同,这样的人会失去对事物应有的分辨能力。因为失去细节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相似。世界在他们眼中变得那么模糊不清,变得抽象而不实际。

反观当下,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看到细节的人越来越少,而看到细节的人也往往被指责不够大气,不够胸怀大略。这是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的普遍“亚文化”,不关注细节意味着不重过程,不切实际。因此,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细节革命”,告诉人们细节是认识世界,达到成就的必经之路。

看到细节后,应关注细节,分析细节,使世界得以具象存在,可以用这独特的细节去描画,去探索。

睁开眼看世界

有作家认为,世界很大程度以细节的形式存在,看世界就是看细节,抹去细节就什么也没看到。不可否认,虽有一定程度浪漫主义的外化,对待世界也该兼有大局与细节,这位作家的话语确实点出了当今人们应该关注的方面。

对于细节的重视,是以深情的目光凝视世界,由此得到对生命的过程性体验,看到世界。福楼拜在写给女友的信中提到,每天按时看日出。对于日出,这一生活中常人难以捕捉而习以为常的细节郑重以待。迎接晨曦的过程,便是一种生命的洗礼,与世界完成一次对视,赋予生命以新的闪念、知觉、启示与发现,为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有位画家在书中提到去看“全俄国最好看的霜”,其背后是对芬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川端康成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从花的渺小细节中,体悟生命的浩瀚。郁达夫细数从槐树叶底漏下的一丝一丝的阳光,于细节之处,看到了世界的安宁美好。

这些无疑是积极性情与精神明亮的标志,通过“看细节”彰示其生命哲学与精神美学。由此可见,看世界的目光也离不开细节,对于整体印象的瞩目也应落回到个体的意义和价值上,以此彰显人文关怀。

王开岭提出,悲剧应落回到个体这一细节上才有其价值和感染力。受灾人数2万并非是一个庞大而无意义的数字,而应是一个人,加一个人,每一个消逝的生命的叠加。只有对这一细节的体悟,才能有切肤感,看到最真实的生命单位,体会悲剧真正的价值。忽视细节,只会以一种冷漠狭隘的目光粗糙淡漠地“打量”世界,人就容易被概念化、模式化,看不到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对这个世界的真相熟视无睹。抹去细节,人们便易感情钝化、视线虚化、内心沙化,远离生命真相和本体意义。作家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有良知、责任和正常的知觉。为了提升公信力,作为公众的眼睛,将时代注意力引回到细节上也是明智而合情合理的。后工业化时代,由于物质的膨胀,功利主义的蔓延,社会风气浮躁,人们往往将目光投注大局上,忽略了生命中值得体悟的细节。

因而只是带着迟钝又惊愕的目光在世间匆匆注了册,什么也没有看到。作为有一定话语权、公信力的知识分子,作家关注到了这一时代弊病,担起了社会责任感,让文学成为当代的呼吸,是值得褒奖的。

当然,即使世界很大程度以细节的形式存在,不论看待生命中美好的点滴,抑或是对悲剧产生同情,都应将视线落于细节之上,我们也不能不关注世界宏大叙事的大局。一味关注细节,难免沦陷于“琐事”与“小确幸”中自我矮化,难以创造更高的价值,推动历史进程,只是在小天地中自我感动。

只有在把握全局的整体概念,明确大局后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发挥生命的光彩,看到生命,看到世界。在大局的辅佐下,重视细节,才能从众多价值与真相交织的世界中睁开眼来。

齿轮之下

世界的运行是宏观和微观的绝佳组合,犹如严丝合缝的卯榫,又如一台由无数巨大齿轮与细小零部件构成的机器。在世界每一瞬的运转中,整体与细节于无声中共筑和谐之美。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微粒、个体等种种细节形式存在的,而我们看世界也往往从细节着手。

在我们与世界不断的接触中,细节的不断汇聚使脑海中对于“世界”的定义愈发清晰。

可一切认知的伊始,却是源于实践中与细节的一次次接触,如幼儿在品尝过食物后方知其滋味,种种细节让我们得以对世界有了一个真切的认识。与此同时,细节还有助于对社会的整体运行做出有效评估。曾有一个经济学实验通过研究“口红指数”飙升的细节得出社会经济环境呈下行趋势的结论——居民收入下降,无力消费奢侈品,那么与之相比价格较为亲民的口红自然成为了人们的消费目标。由口红指数看社会的经济状况,这正是细节的零部件密切影响世界这一巨大机器整体运行的生动案例。细节与个人、与社会的息息相关似乎警示着我们——抹去细节的世界犹如一个空壳的支架,使对世界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上。

但这是否意味着抹去细节就什么也看不到呢?须知世界的组成除细节之外还有整体。正如市场的价格机制从宏观层面揭示了商品价格对于其销售情况的作用,而这又岂是某次购物节或促销活动等细节所能替代的呢?倘若片面地认为抹去细节看世界等同于什么也看不到,终将沦为细节的无意义堆砌,“小学而大遗”,丧失了对世界的整体把握及其本质的深度认知。实际上,正如齿轮整体的运行与零部件的运转之间共生互补的关系一样,整体与细节相得益彰,为我们看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角度。若只看到如今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战疫成果却刻意忽略医务工作者坚守岗位的身影、普通人勒紧口罩的面庞,抹去无数个体的坚守与付出,是一种刻意的抽象,更是一种真正的茫然。人与人之间微妙而紧密的情感维系愈渐脆弱,群体上心理的失落逐渐蔓延,冷漠的高台不断高筑,当下次危机来临时,还有谁会为了人类命运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呢?

因此,唯有将看宏观与看细节二者相结合,方能对世界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知,从而造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究底,今日之认识,是为了明日之改变——打破隔阂,命运与共。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只有“见微”不易“知著”,而空有“骨架”也难生“血肉”,从细小处窥见宏大,于和谐中求得真理,方能真正推动世界的齿轮不断转动,使人类的未来不断向前。

兼顾细节与整体

有作家如是言: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以细节存在,我们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一旦抹去细节,我们就什么也看不到。

我认为,这正是我们观察世界,对待生活的金句良言。宏大的结构往往由无数个个体与细小的部分组成,而细节与局部则常常是整体特征最真实的折射,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能够从细节中管窥宏观所不能展现的真相。一如后世的研究者往往用宏大的视野和叙事结构叙述历史事件,对历史亲身体历的缺失抹去了细节,使他们无法真正感知“时代的一粒灰是每个人头上的一座山”这般的真实和具体,而只留下苍白无力的概叙与历史坐标。由此,我们对世界最实在、真切的感知往往来源于细节,我们在细节中观察外部,并真实感受到个体与世界的微妙联系,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与自身同步,而一旦抺去细节,我们将失去这份感知力。

值得警醒和深思的是,在如今信息爆炸,通迅发达,快速浮躁的互联网社会,人们似乎正在失去关注细节的耐性与能力。便捷的多媒体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关注细节的更多可能,但爆性增多、良莠不齐而无用的细节也开始泛滥——八卦谣言、家长里短等逐渐磨去了人们的耐心和专注力。于是,阅读时的沉浸、精读变为了浏览、跳读。

更重要的是,我们更多的沉浸在快速、刺激的虚拟世界中,往往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细节带来的简单快乐与深刻思考。我们的双眼被无用信息蒙蔽,我们的心灵被麻木阻塞;细节缺失导致了日益简单的思考和单一的情感,以至我们正逐渐沦为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对细节的观察来自于用心地感悟与思考,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尽量去除外界信息的纷杂,专注于生活的本质与内心。美学家朱光潜在抗日时期艰难困窘的岁月里,仍能“厚积落叶听秋声”,从叶落的细节中感悟到秋天的诗意与万物衰荣之哲理;芥川龙之介能从陌生姑娘给弟弟们的橘子这一细节中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大爱。我们或许没有作家们那般敏锐的眼光和敏感的心灵,但仍需尽力发现、体悟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细节背后的闪光点。那些最单纯的快乐和最深刻的体会,往往就存在于那一地落叶的诗意中,丰富着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得以诗意栖居。

然而,对细节的在意与关注并不意味着汲汲于细节而忽略全局,“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提示我们,大的格局往往更为重要。而关注细节与把握全局并不矛盾,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前提、基础。只有见微知著,方能“胸中有方略,笔下有乾坤”。关注格局和整体能帮助我们明确方向,坚定志向,而不被细节所限。细节与整体均握于手,我们才能恣意书写精彩人生。用心感悟细节中的美与真情,用开阔的视野兼融全局与细微,或许,这正是对待世界与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细节与整体

有位作家曾说: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细节的形式存在的,我们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如果抹去了细节,就等于什么都没有看到。

私以为,这位作家的意思是,世界上人或物都是由细节组成构建的,而对世界的观察与认识是通过对细节的了解把握,如果失去了细节,我们就对世界失去了认知。

的确,万物由细节构成。通过对于这样微小特点的把握,个体得以更好了解到人或事物的特性。福楼拜每日坐在街头,观察来往之人脸上的每一个细微表情与身体动作,这样对细节的“看”,使他更好抓住人的特点,使他更清晰的“看世界”,从而成就了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 “看细节”使我们看清这个以细节形式存在的世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看世界就只是局限于看细节,更不意味着当我们没能看到细节,失了对世界的认识。

对世界的观察,亦可以从大处入手。这里的“大”并非是指客观物理意义上的“大”,而是指事物的整体特征。即使事物的很多特性是通过细节反映的,仍然有不少是要通过对于整体的把握带来的。中国的古典山水画作讲究留白,当卷轴缓缓展开,我们入眼的并非是此处的飞鸟或彼处的孤舟,而是扑面而来的深邃意境。即使只是惊鸿一瞥而并未看到细节,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精神上的触动与洗礼。又如梵高的《向日葵》,由细节上看,它每一片花叶与真实的向日葵相差甚远,然而它那整体的色彩却向我们展示了梵高心中的光明与圣洁。而这些是细节难以体现的,也是细节被抹去后我们仍能看到的。

事实上,若是只看重“看细节”而失去对整体的看,不仅会使个体无法全面的“看世界”,也会使他失去了以诗意眼光感受万物整体之美的能力,甚至还会引发狭隘与偏见。

反观当下,一些人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不能看清细节,只从自己心中定下的角度看待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同样做不到从整体的角度全面分析判断。他们生活在世上的确什么都没能看到。

我们应当学会关注细节,从微小中看见事物的真相与本质。但有时,我们要懂得脱离小的视角,由天空俯瞰。总而言之,我们应知道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看见外物,看见自己。

▍撰文:考霸姐姐

▍编辑:考霸姐姐

语文考霸 ∣ 做有温度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