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范文你能给多少分?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试卷解析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看完范文你能给多少分?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试卷解析

01 作文题目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2 解题逻辑

1. 这是高考作文比较典型的类别,用故事引出话题,如果没有提示,仅仅只有故事,让考试自己提炼观点的话,可以提取的观点有很多。比如在观点方面,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2. 但是,作文题目给出了创作的方向,“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围绕着就是传承和创新,知古而鉴今,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可以明事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理论知识,再转化,再应用;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因此从自身的学习,从历史的文明都是一个很好的选题。

03 范文

贾湖骨笛,穿越9000年的传承与创新

9000年前的一只仙鹤死了。

它硕大且轻盈的翅骨留在了原始人的部落,勇敢的原始人开始在这节翅骨上打磨和钻孔,在这个没有语音和文字的时代,这一节通透坚韧的骨壁却可以发出清脆的声音。也许这最初的声响是原始人围猎时模仿动物发出的声音,也许是原始人狩猎丰收后愉悦的欢呼声。然而,这一节23厘米长的翅骨却开启了文明最开始的音符,承载着、回荡着祖先千年前的呼吸。这一节小小的翅骨,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贾湖村畔的鹤群,燃烧的篝火,还有欢呼的人群。

九千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原始人的骨笛却在传承和创新之间,装饰了一曲曲诗歌,倾诉了一段段感情,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传颂最久的乐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域羌人的笛声响彻了整个盛唐,灯红酒绿,醉舞经阁。此时的羌笛使用常见、轻便、成本较低的竹子制作而成,不同于骨笛的是,它的开孔规则有序,排列整齐,美观的同时还能发出优美的声音,低沉而悠扬。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竹笛在李白的诗歌中又变成玉笛,声音清脆优雅,抒发出奏乐人和听音人内心波澜壮阔的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从黄河流域的贾湖村人到茫茫风沙的西域羌人,从康乾盛世金碧辉煌的宫廷到现代人觥筹交错的酒吧,从原始人的骨笛到盛唐的竹笛,再到元代散曲中的玉笛,从演奏时的一阶音符,到丰满多元的七阶音律。这节骨笛不变的是传承,变化的是创新。

当我读完贾湖骨笛的故事,再次握起手中的竹笛时,这9000年的穿越让我不禁陷入了思考。置身于现代文明的科技生活,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在不断变化,但对美好的向往却从未停止。从原始人狩猎时使用的工具,到三餐温饱时的满足,再到精神追求的愉悦,它传承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音韵犹存,低吟着历史的回声,吹动着新时代的梦想。

曲终,沙河东流,螺湾双渡,那时风起,此时心动。

——————————————

高考作文的满分是60分,您能给这篇文章打几分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