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作文《无人处,赏西湖》开头就不凡,满分里的万里挑一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江苏高考作文《无人处,赏西湖》开头就不凡,满分里的万里挑一

现在的高考作文题似乎变难了,但其实不然。像围棋的“本手、俗手、妙手”看起来挺高深莫测,其实其核心就是“注重基础”。这个话题都写了好多年了,算不上新题,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是很大。正因为这样,很多作文看起来长相相似,没有特点。

就像高考江苏卷的这个题,看起来也不难。考生可以展开写如何做一个“有个性的人”,比如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做一个有主见且敢于表达的人,等等。

审题不难,立意相对单一,作文容易千篇一律。要想脱颖而出,就要拿出一点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有这样一篇高考作文,可称得上为“万里挑一”,当然要说“十万里挑一”也不为过,因为评高考作文卷的有两个老师,那年两个老师同时给这篇作文打了满分。这样的作文在十万份里也难得遇到一份,所以“十万里挑一”不是夸张,是事实。

此文就是《无人处,赏西湖》。它到底有多惊艳?

切入点很新颖。本文没有直接表明观点,而是从人们欣赏西湖切入,让人眼前一亮。一般人游览名胜古迹,都是在旅游旺季,大家带着一样的心情,看着一样的景致,说着一样的赞美的话,而张岱不同,他要独自去,要在下雪天去,要遇见不一样的西湖,真是“不走寻常路”呢。这样写既扣题,又别致。

选材布局显巧思。别人看西湖是一群群的,张岱看西湖是独自一人;别人爱看西湖的温婉,“我”却欣赏西湖的壮阔;古人冬天看雪,“我”夏天赏雨。一群体一个体,一古一今,有冬有夏,有雪有雨,互相依托,互为衬托,选材变化多姿,构思新奇巧妙。

语言灵动。“我的赞美在久负盛名的西湖这里并无意义”,这句话以“不赞美”突出了西湖之美,以“不说话”表明“不必再说”之意,很有意思。结尾一句浅浅淡淡,却又意味深长,就像一个美丽的女子不施粉黛素面朝天,却又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这些话不会出现在别的作文里,别人也写不出来,它不见得有多么好,但它就是能给人留下不一样的印象,这就是“灵动”吧。

有人觉得此文称得上“锦绣文章”,但也有很明显的不足,就是似乎没什么真情实感,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有道理。不过,我们对考场作文不必那么苛刻,考场时间紧迫,考生要在几十分钟之内完成立意、构思、选材、行文等一系列的活动,是特别不容易的。

其实很多优秀作文都不是没有瑕疵的,有的还有比较明显的不足,但那些“亮点”会弱化不足。有时,“亮点”如星星,能让夜空瞬间闪亮,“亮点”也许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标题,也许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素材,也许是一个奇妙的比喻,也许就是真挚的情感,也许是对生活独特的感受,等等。总之,只要用心对待作文,“亮点”随时可能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