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有始览》之 去尤:三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讽刺人性弱点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吕氏春秋·有始览》之 去尤:三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讽刺人性弱点

《吕氏春秋》是在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

01

“世之聽①者,多有所尤②,多有所尤則聽必悖③矣。所以尤者多故④,其要必因人所喜,與因人所惡。東面望者不見西牆,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人有亡鈇⑤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⑥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相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其鄰之子非變也,己則變矣。變也者無他,有所尤也。

邾⑦之故法,為甲裳以帛。公息忌謂邾君曰:「不若以組⑧。凡甲之所以為固者,以滿竅⑨也。今竅滿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組則不然,竅滿則盡任力矣。」邾君以為然,曰:「將何所以得組也?」公息忌對曰:「上用之則民為之矣。」邾君曰:「善。」下令,令官為甲必以組。公息忌知說之行也,因令其家皆為組。人有傷之者曰:「公息忌之所以欲用組者,其家多為組也。」邾君不說,於是復下令,令官為甲無以組。此邾君之有所尤也。為甲以組而便,公息忌雖多為組何傷也?以組不便,公息忌雖無組,亦何益也?為組與不為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說。用組之心,不可不察也。

魯有惡者,其父出而見商咄⑩,反而告其鄰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惡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惡,尤乎愛也。故知美之惡,知惡之美,然後能知美惡矣。莊子曰:「以瓦殶⑪者翔⑫,以鉤⑬殶者戰⑭,以黃金殶者殆。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蓋內掘。」魯人可謂外有重矣。

解在乎齊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⑮,皆有所乎尤也。老聃則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獨,必不合於俗,則何可擴矣。”

①聽:治理、处理, 裁决、裁断。

②尤:过于,有所拘蔽,有偏见的意思。

③ 悖:荒谬错误,惑乱糊涂。

④故:存心

⑤ 契[fū]:斧头。

⑥ 竊[qiè]:偷盗。

⑦邾[zhū]:姓,邾国,周代时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大约在今天山东省邹城市境内。

⑧組:丝带。组:绶属。其小者以为冠缨。——《说文》。按,织丝有文以为绶缨之用者也。阔者曰组,为带绶;狭者曰条,为冠缨。

⑨竅[qiào]:孔穴。

⑩商咄[shāng duō]:春秋鲁美人之名。

⑪殶[zhù]:投注。

⑫翔:安详、悠闲之意。

⑬鉤[gōu]:同 钩。

⑭戰:惧也

⑮这两句出自《吕氏春秋 · 先识览 · 去囿》的两则故事

02

人们看待问题,裁断是非的时候,大多会心存偏见。如果心存偏见,那处理的结果也就错得离谱。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就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厌恶。

就好比,当我们面朝东边望去的话,怎么也不会看到西墙;往南边观瞧,也必然看不到北边的事物。因为心里已经有了偏向,所以能见到的也仅仅是自己想见到的,而不是在客观看待。

有这么一个丢斧头后,又失而复得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头,四下寻找不到,于是就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了。于是当他在街上见到邻家孩子的时候,怎么看怎么像他偷的。

看他的步态,鬼鬼祟祟,像是做贼的样子;

看他的表情,躲躲藏藏,也像做贼的样子;

看他的动作,畏畏缩缩,更像做贼的样子。

可不长时间,这人就在自己家的谷堆里边找到了斧子。等他之后再见到邻居家孩子的时候,看他的动作神态就觉得很正常了,没有一点像做贼的样子。

邻居家的孩子变了吗?没变,变的只是丢斧子的那个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因为心存偏见,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别人,就会看到别人浑身上下都有嫌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比如另一件做编制战袍的事。

古代军人的皮革战袍,腰以上谓之甲衣,腰以下谓之甲裳。按照邾国的老手艺,连缀甲裳会用到 帛 这种布料。但公息忌发现 组 这种 丝带更结实耐用。

于是就跟邾国国君建议道:“把制作战袍的帛换成丝带应该更合适。但凡铠甲战袍之所以牢固结实,是因为连缀处的空隙都填满了。可如今连缀处的空隙已然填满了,可战袍只能承受皮革强度的一半。如果把连缀的布料换成丝带后情况就不同了,同样是空隙填满,战袍的耐拉扯程度却能达到最大”。

邾国国君听后,觉得言之有理,可是如果战袍换成丝带来制作,丝带的需求量太大,恐怕供给是个问题,便问公息忌:“可丝带的供给怎么解决呀?”

公息忌回答道:“有需要就有供给,只要朝廷国家有需要,百姓自然就会生产。”

“好,就这么办吧” 国君决定道。

于是颁布政令,规定官吏生产战袍必须用丝带,不再用帛了。随后,当公息忌确定自己的建议被采纳之后,就让家里开始生产丝带。

有人听说此事后,就到国君处诋毁当公息忌说:“当初公息忌劝君主用丝带,是因为他们家的丝带很多,他自己有利可得。”

国君听了很不高兴,于是再次颁布政令:“生产战袍不再用丝带,还是用帛”。

这就是国君心存偏见了,因为别人的谗言,对公息忌产生不满。按道理来说,既然用丝带做战袍确实更合适,即便是公息忌家丝带很多,那又有何妨呢。假设用丝带做战袍不合适,就算公息忌家没有丝带,那也不应该用啊。所以,在决定用不用丝带时,都不应该以公息忌的几句话为依据。决定用丝带与否的初心到底是怎样的,一定要清楚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一个故事。

一个鲁国人,他有个儿子,相貌奇丑。一天他出门上街,正好撞见了鲁国的美男子商咄,上下打量一番,觉得还是自己的儿子更好看。后来有天去邻居家串门,就聊到说:“那天我看到那个人称美男子的商咄了,我仔细打量了下,比我儿子差远了”,邻居一脸惊愕,但又不好说什么。

这人的儿子丑陋无比,堪称最丑,而商咄相貌俊美,实属最美。但这人却认为最美的还不如最丑的,其原因就是跟儿子是骨肉之亲,心存偏爱,也就是在带着偏见看问题。

所以说,如果能看到美中之丑,也能看到丑中之美,公平对待,心无偏见,就能全面地分辨美丑了。

庄子曾说:“就像人赌博时,如果用瓦片做赌注,则能泰然自若;如果用镰刀做赌注,就不免有些顾虑重重;如果用黄金做赌注,就要担心到发慌迷惑了。实际上赌技还是那样,并没有因为赌注变了赌技也跟着变,之所以会发慌迷惑,必然是因为心外有所偏倚。心外有偏倚,那心不能静下来,也就不能泰然自若了”。

回过头来,再看鲁国这个人,虽然自己儿子很丑陋,但心外有偏爱,才做出了不公平的比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如同之前提到的齐国人想要得到金子,以及秦国墨者之间相互嫉妒的故事一样,都是因为心存偏见导致的。

老子则参透了这个道理。老子处事犹如没有心的草木一样,也就没有了偏见,也就不会与世俗同流,不会有所偏倚,如此,外界还有什么能左右他呢?

03

偏见是什么

偏见是在认识事物之前就已经打上了标签。接下来我们只是在给自己打的标签找证据而已。

比如,喜欢一个人,就会觉得对方干什么都是对的;讨厌一个人,即便对方苦口婆心是为自己好,也全然听不进去。这其实是偏见占了上风,心里已经不能理性地分析对方说的话了。

类似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很常见,可以留意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