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在想的事好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小时候就在想的事好句

他曾凭一部小说火遍全国,

半亿人看过他的作品,

王朔、苏童、莫言等,

赫赫有名的作家都视他为伯乐。

可他却在名声最盛之时两度消失!

再出现时,

他就成了人们眼中的“神经病”,

成天只会到处捡破烂……

可他却因此而越来越牛,

牛到今天都让你难以想象!

他,就是马未都。

1955年3月22日,

他出生于北京的部队大院,

父母都是军人。

而他小时候几乎就没享过福,

童年经历十分坎坷。

因为政治运动,父母被革职下放,

到小学四年级,他就无学可上了,

直到现在他的履历学历那一栏,

还都是填写的小学四年级。

当他14岁时,因为最高指示,

父亲又不得不带着他,

进了东北五七干校。

干校住处拥挤,

他们一家与另外一家三口,

全挤在一间房里,

每天食不果腹,忍饥挨饿,

坚挺的父亲曾和日本人拼过刺刀,

没一个怕字,

而那样的年代却让他哀叹自责,

为全家的一口饭几度落泪,

这是他毕生难忘的童年记忆。

后来,他加入了文工团,

团里让他扮演的第一个角色,

竟是《红灯记》里的一条狗......

如此暗淡无光的日子,

读书成了他唯一的慰藉。

干校邻居有本《红楼梦》,

他借来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

从此,

无论好书,破书,是书他都读,

无论好句,难句,每句他都品。

他在书中找到了乐趣,

在书中学会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后来他终于从干校回北京,

可还没来得及开始新生活,

1973年就又被发配去上山下乡,

在京郊插队落户,这又成了他的一段,

艰苦到难以描述的青年经历。

1975年,他终于可以返回城里了,

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做机床铣工,

从14岁到20岁,

他的命运被时代牢牢裹挟,

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就这样全部都荒废了,

现实在他的耳边叫嚣:

认命吧!认命吧!

老实做个工人,平庸度过一生!

可他偏不,

他决定用尽所有气力去冲锋,

用尽所有的努力去击碎所谓的宿命。

那样的年代幸好有书可以读。

他每天一工作完,

就躲进角落里看个不停,写个不停,

身高【第1句】:78米的他,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瘦得不行,

他觉得这点份量,

一对不起自己,二对不起社会,

干脆就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瘦马。

1981年,《中国青年报》整版,

刊登了一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

讲述的是一个车工,

被车间女神爱上的故事。

轻快明朗的文风,

一下子就赢得了万千读者的心,

这篇小说的作者不是别人,

正是“瘦马”马未都!

当时《中国青年报》的发行量是500万份,

一份报纸10个人看的话,

也就是说半个亿的中国人,

都看过了这篇占了一整版的小说。

他一夜之间就爆红全国,

读者的来信堆满整辆卡车,

不久后,他就此从混迹市井的工人,

一跃成了《青年文学》杂志社的编辑。

当时编辑都是大学毕业生,

他呢?半路出家,

学历还只是个小学四年级,

可他却有一双别人没有的慧眼。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水扫地,

然后查看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

挑出其中好的给主编,

其中投稿者不乏如今的文坛大豪,

可当时他们都名不见经传。

著名作家王朔那时没名声,没地位,

杂志社一看王朔名字:

“呸!雏儿,贴五分钱邮票原稿退回。”

而他一看稿件反应却是:

“嘿,打开瞅瞅!”

王朔的小说《橡皮人》,开篇写道:

“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

这也太色情了吧,

大家都说王朔是流氓,

可他当时就被这句话惊着了,

就觉得王朔很有才华,

非要推荐发表这部作品,

甚至还为此在杂志社拍了桌子,

之后被发表的《橡皮人》就引起了巨大轰动。

从此,王朔将他视为伯乐,

并这样描述他们两人的相遇:

"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吗?

在最黑的地方见。"

著名作家苏童之前只发过一篇小说,

而苏童人生中的第二、三、四篇小说,

也都是他发掘的。

后来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

被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该片一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并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就连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名扬世界的莫言的书稿,

也都是曾经经过他的手。

除了编辑,他自己的创作也没撂下,

他发表了报告文学《人工大流产》,

并出版小说集《记忆的河》,

他说:

“中青社为我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

我是小说,他是诗歌。

只不过就是我没自杀,我要是自杀了,

我就跟顾城一样有名。”

1990年,正值文坛繁盛之际,

他却突然从文学圈消失了,

据说他是第一个把工作裸辞的人,

就给出版社打了个电话,

说了一句话:我以后不来了!

他的理由是:

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

从26到36岁,整整十年,

最好的青春光景全都在文学上了,

本以为可以一辈子弄文学,

可10年间中国的文坛堕落了,

文化圈变成了名利场,

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

他拍拍屁股就走,头也不回!

之后便一头扎进了影视圈。

他和王朔、刘震云等好友,

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

他担任秘书长,创作室集结了,

当时国内大批优秀中青年作家,

堪称国内最早的编剧工会。

1990年首播收视率达到空前【第90句】:78%的,

国内电视史上第一部室内剧《渴望》,

你一定知道,

可它就是出自他的创作室,

你一定不知道吧!

《编辑部的故事》,

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而这部电视剧也是出自他的创作室!

他还和作家海岩,

一起开办了“海马歌舞厅”,

但由于经营不善,几年就倒闭了,

可之后,他以此为素材,

创作的电视剧《海马歌舞厅》,

却大受欢迎。

这部电视剧的创作阵容可谓空前强大,

有马未都、王朔、海岩、刘震云、

莫言、梁左等20位作家,

20位作家,共写40集电视连续剧,

实乃空前绝后。

可就在他的影视事业,

进行地如火如荼时,

他清醒的发现这影视圈比文学圈,

还势利、还赤裸,还名利场

......

于是他挥挥手,又从影视圈消失了,

之后一头扎进了冷门的老物件收藏里。

他说:“文物像雪茄,文学像香烟,

吸了雪茄之后就觉得香烟没味。

又如白酒与啤酒,爱上白酒的浓烈,

啤酒就不再是酒了。”

他觉得中国文物,

包含了中国文化几乎所有的信息,

文物对他的智力挑战远远超过文学。

其实早在做编辑时,他就迷上了文物,

那个年代,人们没有文物意识,

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

很多精美器物一度是给家里,

招灾惹祸的东西。

所以,古董、字画、古迹,

成了该砸该扔的“破烂”,

文物不仅遭到史无前例的毁灭,

还被拿去交换外汇,

仅【第70句】:80年代,

中国就有2000多万件文物被出口。

可他却迷上了这些“破烂”,

当时他的工资只有五六十块钱,

可他却咬牙买下一个四扇屏,1600元,

当时都足够买台最时髦的彩电了。

四扇屏刚买回家不久,

家里就进贼了,那天回到家,

他惊出一身冷汗,急忙冲进房去看,

电视让人抱走了,音响也被盗去了,

凡是值钱的东西几乎被洗劫一空,

唯独四扇屏完好无损,人家没稀要。

他特高兴,心想,

这小偷真仗义,不偷这个,

然后自个儿高高兴兴地去报案了。

警察局里的人干了几十年的,

从没见过这样开心来报案的,

他们后来还问别人:

“这马未都是不是特有钱,

要不怎么丢东西还高兴呢!”

他爱上文物

魂牵梦绕,日思夜想。

有次他看到一户人家有文物,

就天天跑去给人家,

搬蜂窝煤、扛大白菜,

大爷大妈的叫着,

干完活就抱着瓶子看,

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时间久了,

大爷跟他说:“你喜欢就拿走吧。”

一次他看到一个大桌子特别好,

可桌子太大,家里又放不下,

他居然跟媳妇商量把床挪出去,

然后带着一家人就睡桌子。

这痴迷样,在许多人眼里,

实在是个冤大头,“神经病”,

甚至有人讥笑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

经常胡同里的大爷大妈看到他,就嚷嚷着说:

看,那个收旧板凳、旧椅子的又来啦!

如果说,传奇是寻常人的趣谈,

那么先锋就是尽力取悦自己。

在马未都的江湖里,

宁当先锋,不做传奇!

他丝毫不顾别人的眼光,

继续天天到处捡“破烂”,

光喜欢还不够,他还要“琢磨”,

他买了一个青花罐,

就天天放床头看,看了几百遍,

还觉得没看够,

直到品出几分“与古人神交”的滋味。

他从没学过文物知识,

就去看书,谦虚地去问懂行的人,

1988年,

30岁的他结识了74岁的收藏家王世襄,

没事就往王老家里跑,

听王老聊古董,听着入迷。

他说:

“凡是专家我都去找他们聊。

等到豁然开朗的时候,就一个人偷着乐。”

为了弄清历代陶瓷的基本特征,

他几乎天天泡在故宫博物院里。

博物馆很少有人光顾,

深宫殿宇,空旷无人,

他就一个人在展厅里痴痴地看,

陶醉在一种别人难以领会的情趣中。

展室光线不好,后来他每次去,

就带着手电筒,对着一件件瓷器照着看。

天天来,每次还流连那么久,

工作人员都不禁怀疑:

他是不是来“踩道儿的”?

后来每次他一来,

工作人员就先通知保卫部,

时时刻刻防着他盗窃,让人哭笑不得!

时间久了,他眼力也练出来了,

连馆里每件瓷器怎么摆放的,

都记得滚瓜烂熟。

一天,他跟工作人员说,

展厢里的一个瓷瓶有人动了。工作人员说不可能,

结果一查,果然有人为拍照而动过它。

从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都对他的痴迷和执著非常佩服。

一个工作人员忍不住问:

“我还没见过像你这样对瓷器着迷的人,

你这么着迷,是不是想当专家呀?” 他只是笑笑说:

“我什么家也不想当,

只是玩玩而已,

要玩就得懂得它,认识它。”

就这样,一路看一路买,

他白手起家,没有家世渊源,

全靠自己的一双慧眼和胆识,

从一个不知收藏为何物的青年,

玩成了有名的大玩家,

兴趣这株旁枝,茁壮发展成了参天大树。

到90年代,包括陶瓷、古家具、

玉器文玩等藏品在内,他的藏品已逾千件。

在民间收藏圈内,他的大名无人不识,

人人尊称他一声:马爷。

许多玩文物的人,

都因为贪婪家败人亡,可他没有,

文物圈都说:

“马未都与很多从事文物收藏的人,

最大一个区别就是,他是一个文人,

文人内心有情怀,

他并不是只看到文物升值空间,

是想用收藏来呈现文物的文化价值。”

他也从不为钱而倒买倒卖,

有个台湾商人看中了,

他当初花200块钱买的碗,

开价1万美元,他没卖,

当初1600元买的四扇屏,

后来有人开价一百万,他也没卖。

在他看来,

钱是一样的,而古董各有各的美妙。

偶尔为了能买更好的藏品,

不得不处理掉一两件古董,他就心疼不已:

“它们跟自己养的孩子似的……”

许多人搞收藏,

喜欢偷偷藏起来欣赏观摩,

可他却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他决定要办个博物馆,

将文物的美好分享给更多人。

可要让一个人完蛋,就让他吸毒;

要让一个企业完蛋,就让它建博物馆!

企业都难以办到的事,

他却想凭一己之力去做,

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而他却铁了心,倾家荡产也要办。

私人建立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这是一件空前绝后的事,

行动者必须具备:

足够的金钱,够理想主义,

够无私无畏,孤军奋勇,

舍私利成大义。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

能出现满足这些条件的一个人,

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而他,却在这个时代出现了。

1996年,经过多年努力,

马未都居然真的开办了,

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他说:

“观复”二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其意: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

我在这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着。

世间也唯有博物馆这样的地方,

配得上“观复”二字。

在观复博物馆里,还有一张被他命名为,

《我与古人真诚地站在你们面前》的照片,

赤子之心,由此可见。

观复博物馆里的上千件藏品,

八成以上来自他的个人私藏,

件件都是传世珍品。

比如这件磁州窑梅瓶,

器形硕大,画工娴熟,

花草装饰舒展,属磁州窑瓷器精品,

目前已知相同品种的器物不超过3件。

还有这件黄花梨框彩芯围屏,

是目前已知的海内外孤品,堪称国宝。

观复博物馆还一改,

博物馆板着脸教化大众的姿态,

用最接地气的形式,

让冷冰冰的古董珍宝,

在亲切的氛围中重焕生机,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

博物馆还搞起了时髦的直播。

更有趣的是,

观复博物馆还有五只猫馆长。

五位猫馆长

他本无意养猫,

但碰到被人遗弃的猫,

他实在不忍心,就收留了。

除了这五位猫馆长,

后续又加入了许多猫馆员,

从2003年他收留第一只,

被遗弃的猫开始,

到今天博物馆的猫已经有30只了。

他说:

这个世界科技发展太快,

人情似近却远,似亲却疏,

似无话不谈却心存芥蒂,

可猫们不会如此势利,

它们会对每一个主人,

每一个客人一视同仁,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他还有趣地,

对来参观的小朋友们说:

“观复猫们是一个亲密的大家庭,

我,是它们的马霸霸。

希望小朋友们喜欢观复猫。”

随着年龄增长,

他不仅没“落伍”,名气还越来越大。

各种节目都纷纷找他出演,

2008年百家讲坛的《马未都说收藏》,

更是让他广为人知,

他成了中国古玩界的第一号代言人,

身价上亿。

人人说起他都是竖大拇指:牛!

究竟为何?

因为他立身高洁、做事凭良心。

他经常作为鉴定专家被请去当顾问,

古董的真伪、成色、估价,

全都由他说了算,

一次,拍卖行有件东西觉得起拍价太高,

打算退回去,据说,

那是一件康熙年间仿“成化”的瓷器。

可他一看,顿时惊呆了:

这哪是仿品?

分明就是明代成化年间的古董瓷。

他立刻直言相告:

“这东西不但是真的,还是成化精品。”

经过鉴定,证实了他的结论,

最终居然拍出220万元高价,他说:

“但凡我掺杂一点儿私心,

糊弄拍卖行几百万元,特简单。

只要我说一声‘退’ ,然后问清货主是谁,

让底下人打个电话,就把东西揽过来了。

但是,我绝不搞这种小动作。”

一天,李翰祥导演突然打电话说想见他,

见面后,李翰祥说想处理自己的古董,

给了他一个清单和价钱,他说行,

咱们之后谈谈价钱就行,

然后李翰祥就走了。

结果没想到第二天,

报纸上就登出了李翰祥猝死的消息,

原来,李翰祥跟他见完面后,

就直奔拍摄场地,

到那里拍了一个镜头就倒下了。

李翰祥去世后,李翰祥儿子找到他,

他只讲了一句:李先生将这些东西,

临终前托付给我是缘分,

我不讲价,照单全收。

所以有人说:

别人收藏的是价,他收藏的是情!

究竟他牛在哪?

牛在他在人人讲假话的年代,

敢讲真话。

凡是看不惯的现象,他都会不吐不快。

前不久,北京红黄蓝事件,

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公众人物都不敢发声,他却敢,

还发了一篇声明,他说:

幼儿园是社会最为脆弱的地方,

为什么三番五次地受到伤害,

这种上市的大公司发生问题,

如此不诚恳,耍文字滑头,让人无法接受。

我有一个简单有效治理此事的办法,

在此献出:

全国幼儿园必须安装无死角的监督视频,

视频除园方可以使用以外,

所有入托家长有权利随时,

通过自己的手机监督孩子的入托情况。

他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不看书的。

我们今天全社会的文学修养都不够,

因为社会不躺在文学上生存。

当然,我们更不注重史学,这非常可怕。

中国近几十年的大片,都能看出来,

创作者不读书、没思考。

他还说:法律是高成本的社会治理手段,

当你用一道铁丝网就能拦住人,

就犯不上筑一道高墙;

在国外的机场,地上划条线,没有人会逾越;

在中国就得拦着,

每个角上站一个人看守,那成本多高啊。

社会若没有忠又没有孝,

就剩下一个功利的“义”时:

当我跟你讲义气的时候是求回报的。

那我们这个国家怎么治理?

完全靠法制,

但一个完全靠法制治理的国家,

是最没有希望的。

究竟他牛在哪?

牛在他骨血里的中华文化情结。

凡是和收藏有关的节目,

你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一身中山装,花白头发,

还是那张贼贼的脸儿,

上台就抖文化段子……

鉴宝、出书、出席各种活动,

有人说他到处捞钱,为名为利,

他确实是为名为利,

可他想要的名,是名副其实,

渴望的利,是利在千秋。

他愿意做一个布道者,

让中国人体会中国文化的妙处,

提升中国年轻人的美学认识,

他以一己之力,

承担起了古今文化延续的重任。

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还淡泊修心,千金散尽!

他说:

“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我不希望儿子形成对财富的不良心态,

并由此轻薄诚实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这些文物应该让更多的人来分享,

这肯定比家里藏着更有意义。”

散尽,是一种豁达,

更是为了让宝贝拥有更多的前世今生。

观复博物馆创办20多年,

在他的努力下,

观复已从自掏腰包赔钱倒贴,

到如今靠门票、讲解服务扭亏为盈,

而且在几大城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08年一份资料显示,

全国200多家博物馆,

绝大多数靠财政拨款。

首都博物馆的投入就高达8500万元,

而作为私营文化机构,

“观复”没花国家一分钱,根据运营成本,

“观复”每接待一名游客,需要花费150元;

但每张门票只收50元,

尽管如此,财务状况仍能基本持平,

如此成果实在来之不易。

可现在他将为之倾尽所有心血的观复,

居然也打算全捐了!

哥窑纸槌瓶 宋 观复博物馆收藏

这里面的宝贝随便挑出一两件来,

都可能是价值连城,可他是说捐就捐了!

圈里的朋友,像冯小刚几个北京老炮儿,

聚在一起聊起他裸捐这事,都心疼。

可他说:我不是商人,不需要子承父业,

说我不心疼吗?

我一辈子的心血都在这些物件上,

可我想要博物馆继续走下去,

这就像动手术,手术之后才能更健康。

他这话一说完,

每个人都是竖起大拇指说:马爷,牛!

而他做这事还特不乐意被人知道,

他觉得:

善与人知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必是大恶。

他还有一句话更狠:

善与人知便是恶,

恶恐人知便是善。

无奈他名气太大,

想不为人知还真不容易!

他说:“如果有一天,

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

依赖的一定是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其他。

我认为,最终能救中国的,

一定是我们自己的文化。”

而文物里就蕴藏着浩瀚伟大的中华文化,

留存着中华民族跳动的生机。

所以,他打算捐出观复博物馆,

将其完整有效地留给全社会,

继续让世人去留存和传承中华文化。

他神往地说:

今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

我不再主持博物馆的具体事务了,

就当一位名誉馆长。

然后,我掏钱买张票,进场参观,

安安静静走进去,还像以前那样,

一个人对着这些宝贝笑,

对着这些宝贝流泪……

我百年以后,

能留给社会这样一座博物馆,

大家说:有个叫马未都的人,

曾创立了这座博物馆!

就像美国的哈佛、斯坦福那样。

本来,

文章高手,已属难得;

既擅长文学,又精通集藏的人,

更是少之又少;

事业超越传统文人,

皓首穷经、老死书斋的局限,

做文化“大传播”和文物“大集藏”的人,

更是凤毛麟角,

而他,就是其中一位!

如今的他已经白发苍苍,

可他永远气质鲜明、生动而独特,

嬉笑怒骂,世事洞明,

常常眯起眼睛坏笑,

尽情处偶尔会冒出一两个脏字:

“你丫……”

他克服了时代的孤独,

又创造了自己的江湖,

他的生命里,

有藏品的温润,

更有历史的弥坚!

马未都,这样的中国人,

你说他牛不牛?

本文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转载自百家号作者:侃侃君

小时候最想干的事是什么

当一名司机。

你小时候干过什么回想起来特别尴尬的事

在我小学五年级那会,疯狂迷上了小霸王学习机。当然不是因为小霸王的学习功能,而是游戏功能。

玩过小霸王的同志们应该都知道,这种游戏机需要插游戏卡才能玩的。记得当时一个游戏卡的售价在7块钱左右。

现在看来,7块钱可能不值一提,一顿饭都不够。但是要知道,当时我的零花钱,一天只有两毛钱。7块钱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真的算是一笔巨资。

所以我那时候又想拥有新的游戏卡,又没钱。怎么办呢?于是想了一个自认为天衣无缝的计划。

我的计划是这样的,在挑选游戏卡时,都是可以打开查看的。在这个时候,我让另外几个同行的伙伴和店老板聊天,分散老板的注意力。然后我趁机把自己带的老的游戏卡和新的对换。这样老板在最后核查数量时,也不会发现有游戏卡少了。

我当时确实这么做了,当我取下新卡放在袖子里,准备换上旧卡时。就听到老板的声音“拿出来吧。”

我抬头看到老板正微笑地看着自己。我知道自己被发现了。当时觉得很尴尬,为了掩饰自己这种尴尬,我只好咬咬牙说,这个我买了。

其实,现在想想,还挺感激那个老板的。一方面他发现了我的不当行为,并及时制止了,如果我那次得手了,后面会不会还有第二次,第三次?另外一方面,他对于我的这种偷盗行为,并没有采取一些过激的举措,顾忌到了我卑微的自尊心,没给我的童年留下什么阴影。

小时候不愿意上学你都想过什么可笑的事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上学、就怕过星期天!因为上学有小伙儿一起玩、

在你小时候,有没有差点让你一命呜呼的事

八几年的事,镇上都是沥青路,一到夏天沥青都晒得化掉了。我穿着拖鞋和几个同学到马路对面买糖吃,走到路中间拖鞋被沥青粘住了,就踩在一个同学的脚背上扯拖鞋,突然来了一辆大货车,在拼命地按喇叭,也不见减速,很宽的路却对着我们开过来,差个半米的样子要压到我们了,这时旁边一个骑自行车的叔叔把车一丢就冲过来把我们两拖到路边。我那个同学吓得尿裤子了。车子把我的拖鞋压到沥青里面,怎么都拿不出来了。那个叔叔和路边几个人骂那个司机,那个司机和车上一个女的停下车笑得快断气了。回去被妈妈抽了一顿饱的。那个司机也是我们镇上的,专门做缺德事。前几年找了个机会把那个司机整了一顿。

大家小时候有什么现在想起来好玩的事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总是各种的跟老师对着干,因为我学习好,老师总是对我又爱又恨。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被老师骂,一个人悄悄的离开了幼儿园,我自己也找不到家,所以会让幼儿园一直呆在我的视线内,老师后来发了疯似的找我,如果找不到我或者我丢了他就要负责任,好在找到我了,说来也奇怪,为什么我当时天不怕地不怕的呢!?哎!从那以后,老师都不敢惹我了。哈哈

在你小时候,最辛酸的事是什么

每每想起小时候的心酸事,我就情不自禁的流泪。尤其是夜深人静的夜晚,每每想起以前,我都会哭好久。

我的心酸事,倒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我爸妈造成的。小时候我家说穷也不穷,说富也不富。我是89年生人,我家是那个年代的“万元户”。

我家姊妹四个,我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我最小。也许在别人的眼里,我是最小的那就是宝贝疙瘩。但是事与愿违,在我15岁之前,我一直都怀疑我是不是亲生,是不是捡来的孩子。

我两个姐姐,我爸妈没有动过她们一根手指头。我哥我爸打过他一次,原因还是我哥哥因为不写暑假作业,我回家之后我哥抬手就给我一巴掌,他一巴掌打歪了打到了我鼻子上,鼻血伴随着我的哭声就流出来了。刚好我爸因为工程款的事情在焦虑,他听见我的哭声穿着大裤衩子就出来了,然后折回去抽下他裤子的皮带给我哥就是两皮带。我自己仰着头去找粉笔塞在鼻子,自己去水缸舀水给自己洗。

第一次挨打是我妈打的我,就因为我学校大扫除,我从家里拿了一个小笼子(我爸自己编的筐子)。放学之后找不到了,回家告诉我妈,她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笤帚把就是给我一顿暴打,打的我在地上翻滚。第二次因为我去厨房提暖壶,不知碰到了哪里暖壶就碎了。她没有第一时间看我烫没烫伤,而是又把我暴揍了一顿。

我爸打我更狠,第一次就因为我调皮,他把我双手捆住吊在房梁上,从大的竹笤帚上抽出竹条就是一顿猛抽。第二次是因为我学别人抽烟我只抽了一口烟而已,我就把烟给扔了。不知道谁告诉他的,他用筷子粗细的棉绳把我手脚捆起来成了人肉球(就像周星驰练无敌风火轮滚下楼梯的样子一样),从外面折了一根柳条那就是一顿疯狂乱抽。第三次我都忘记是因为什么我都记不清楚了,他让我趴在那里,把我那廉价的自动皮带在我的两个腿肚子上,抽的断成了3截子。就这还没有完,他又用他的牛皮裤带抽我,直到我的两个腿肚子成为黑紫色,往外渗血,他才罢了。就这样的无情的暴揍,不下10次。

在我妈没有揍我之前,我是一个比较活泼开朗的小男孩。被我妈揍了第一次之后,我就性情有所变化,第二次性情就大变了。

从那以后,我在家基本不说话。就比如大冬天的,他们五个人坐在炕上看电视,有说有笑的,我就一个人呆若木鸡的坐在地上。有时候我就躺在我和我哥房间的炕上,听电视的声音,听他们的欢声笑语。冬天他坐在炕上吃饭(我老家这点和东北一样),我就馒头加点辣椒和菜,端碗稀饭去外面了。馒头吃了一半早就冰凉了,稀饭也不太热乎了。

星期天或者寒暑假,我吃完饭不是去地里默默的干活,就是一个人去山坡边坐着发呆。我那个时候,唯一的想法就是自己快快长大,逃离那个如同魔窟的家庭。

在我15岁的时候,真的忍受不了。我一个人连我们市区都没去过的人。战战兢兢的在我爸的抽屉里面偷了一把钱,背起提前收拾好的书包就跑到乡汽车站了,在半路数了数是860块钱,跑到乡上汽车站坐上了去西安的大巴,到了西安火车站对面的省汽车站,我买了一张去上海的火车票,在上海一呆就是3年。三年之后我回到家里,我更伤心,我更心碎了。他们都以为我死了,把村里分给我的宅基地都给卖了。

本来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人。

如今奔三了,我都没有想明白。我没有干过祸害左邻右舍的事情,也没有干过偷鸡摸狗的事情。为什么我那不值一提,鸡毛蒜皮的小事,每次都会换来一次致命的毒打!

其实想想我小时候,干活,收玉米,晒麦子,果树上化肥,挑大粪,果园打农药,玉米地和果园除草,拉着平板车去山坡挖野酸枣树拉到果园做篱笆,等等。我在我小学同年级22个男生里面,我说我做的是第二,没人敢说他们做的是第一。

2008年,我到北京没有回家。大年三十我和朋友两个朋友出去吃饭喝酒,回来的路上收到我哥发给我的一条信息,这条信息我这辈子也忘不了,他是这样发的(给你发这条信息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为了锻炼指法,第二是祝你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你的哥哥某某某)。我当时看到这条信息美好的心情冰落到了极点,我在他的心里,还不如他练习手机键盘打字重要。

这些年,我该给父母的钱一分不少。逢年过节,二老生日,衣服,钱,礼物,我是一样不少。

心酸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成为了我这一生的无法释怀的苦痛。

有什么你小时候不懂,现在懂的事呢

我是山东人,生于一山村, 经常回忆起,梦里都觉亲。

儿时同玩伴,冲锋在山林,手持木头枪,模仿枪声真。

上房掏家雀,下地做偷神,大棚摸黄瓜,小屋把我困。

坟头来睡觉,墓地扰先人,十五偷焟烛,根本不觉瘆。

爆竹射窗户,事发旮旯蹲,初次学道歉,感觉真丢人。

半夜炸厕所,为伴正义伸,年小作翻天,骑房当烟民。

快嘴告父母,我哭惊四邻,自制二踢脚,侥幸未伤人。

都学飞虎队,经常爬火车,动作很优美,跳车步如飞。

双响打灯笼,弹弓显神威,玻璃碎声响,速跑头不回。

儿时尽坏事,哪懂义和仁,长大才明了,父母多操心。

还有诸多事,不敢再示人,今天翻旧账,重把自己审。

借此来回顾,做一个好人!

如果能回到小时候,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应该是好好读书,不让父母操心生气。现在年纪也不大,还是不上不下的年纪有时候还让父母担心。其实还是后悔以前没好好读书。还老是惹老爸老妈生气。现在想想,小时候太幼稚了。天天说老爸老妈坏,却不知道每天晚上,爸妈不知道要给你盖几次被子。好吃的好玩的都给你。。。越想越不应该啊。唉,但是永远会不到小时候了。所以现在就要对爸妈好好的。

还有就是如果回到小时候不知道带不带记忆啊,就像夏洛特烦恼一样,一定告诉父母干什么挣钱,做什么轻松,买什么股票,买哪里的房子肯定能值钱,这样以后的日子一定越来越好,哈哈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当然一切也回不去了。一定珍惜现在,努力工作和生活,每天多陪伴家人过好每一天过好当下!

你小时候做过最害臊的事是什么

小时候的童年是快乐的,有一些回忆想起来就笑,但是在那时,有一件事却让我忧郁了好一阵子,害臊的不敢见人。

那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上课突然想上厕所,没有敢跟老师说,就一直忍着。终于等到下课的时候,撒腿就跑了出去。一头扎进女厕所里,方便了起来。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去了女厕所。

紧接着同学们就陆陆续续的下课上厕所,我正在那方便,进来了一个女生,一个看我蹲在那里,“哇呀”一声就跑了出去,我虽然很害羞,但是觉得这个女生怎么跑到男厕所了,还有点好笑,可是一群女生进来的时候,我开始慌了,没有小便池,难道是我走错了。当我系好裤子走出去的时候,老师正在门口等着我,旁边还有一大群女生。

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问清楚了情况,也没有过分的批评我,只是要我以后要多注意。我一直害臊的低着头,但是我也知道,老师办公室的窗外,挤满了学生看热闹。

那就好我成了学校的焦点话题,走在校园里总有人看着我露出神秘的笑,知道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还有一个女同学故意问我,“诶,你是不是闯女厕所的那个男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