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冬至演讲稿【汇编三篇】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传统民俗冬至演讲稿【汇编三篇】

传统民俗冬至演讲稿1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冬至大如年》。

冬至被人们当做一个重大节日,从周代起就有了祭祀活动,宫廷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也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还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会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这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因此应该庆祝。《晋书》上有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可见古代人民对冬至的重视。冬至这天,一些文人、士大夫会进行“九九消寒”的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北方,不论贫富,饺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食物。有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老时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当时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与一大碗肉汤一起分给求药的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方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关于冬至,还有许多数不完道不尽的习俗。

然而,身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似乎越来越远的今天,冬至大如年,你还知道多少?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传承我们源远流长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传统民俗冬至演讲稿2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20xx年12月22日凌晨1:11,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的,昨天就是24节气中的冬至。冬至节在我国有xx年的历史。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如今过了2500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不知道同学们在这个周末有没有吃汤圆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我们江南地区,吃汤圆是过冬至的传统习俗,冬至的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感受着冬至的气息。我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更热切地盼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谢谢大家!

传统民俗冬至演讲稿3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冬至大如年》。

冬至被人们当做一个重大节日,从周代起就有了祭祀活动,宫廷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也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还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会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这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因此应该庆祝。《晋书》上有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可见古代人民对冬至的重视。冬至这天,一些文人、士大夫会进行“九九消寒”的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北方,不论贫富,饺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食物。有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老时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当时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与一大碗肉汤一起分给求药的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方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关于冬至,还有许多数不完道不尽的习俗。

然而,身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似乎越来越远的今天,冬至大如年,你还知道多少?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传承我们源远流长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