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二首好句子汇聚五篇

6217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散文诗二首好句子汇聚五篇

《散文诗两首》语文寒假作业

【第1句】:文学常识。

《金色花》作者是 (国名)作家、诗人 (姓名)。代表作品有、 。

【第2句】: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笑嘻嘻( ) 匿笑 ( ) 祷告 ( ) 嗅 ( )

罗摩衍那( ) 妄弃( ) 抛下( ) 倘若( )

沐浴( ) 花瓣( )

【第3句】:下列各句中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B、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

C、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D、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第4句】:阅读

(一)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那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也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第1句】: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第2句】:选文中笑嘻嘻、摇摆、跳舞表现了孩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第3句】:暗暗地、悄悄地表现了孩子什么心理?为什么?

【第4句】:反复朗读孩子,你在哪里呀?和后文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比较二者的语气以及当中所包含的感情。

【第5句】: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6从全文来看,诗的主旨是要表现

(二)纸船(参阅教材)

【第1句】:文中我从来不妄弃了一张纸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第8句】:诗的第二小节中有的有的 表明纸船几乎是不可能到母亲身边,为什么她仍旧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第9句】:反复吟咏诗歌的最后一句,为什么是含着泪的?爱和悲哀又指什么?

【第10句】:这首诗的主旨是

语文教案:散文诗两首

教学目标:

【第1句】:体会爱给自己带来的深刻感受。

【第2句】:体会诗歌的内容。

【第3句】:了解爱背后的两位伟大的作家。

教学重点:赏析文章,从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1句】:导入新课:

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

【第1句】:你们知道这位世纪老人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

著名女作家——冰心印度诗圣——泰戈尔

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

【第2句】:那么,根据你查阅的和老师提供给你的资料,哪位老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第2句】:的确,你会发现无论是他们的作品、为人,还是思想都充满着爱。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他们的两首诗《金色花》和《荷叶母亲》看看他们是怎么诠释爱、诉说爱的。

【第3句】: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而这种情感常常是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的,我们要领悟这种情感,就要明确这两首诗的主要意象。(借什么来抒情的)

金色花——荷叶 母亲

【第4句】:请同学们自己出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借这两种意象想要表达什么感情?

对母亲的爱、两文有着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爱。

【第5句】:即使同样写母爱,两文还有着不同的特色,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找同学读课文)

两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是否一样?

金——天真、欢快、充满童稚的乐趣,享受母爱。

荷叶 母亲

——温馨、呵护、关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母爱。

【第6句】:同是写母爱的文章,可是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你更欣赏哪一篇呢?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来体会这不同的母爱。

喜欢金色花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争取让那些同学和你一样喜欢金色花,好不好?他们把你们感染过来没有,那你们就感染他们。既然都没有,咱们就一起来谈谈你为什么这么坚持?

《金色花》:

【第1句】:写的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童趣——变成金色花

①、在母亲祈祷时,发出香味,让她闻到花香。

②、在母亲看书时,把影子投到书上,

③、母亲去牛棚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让她讲故事。

④、最后,母亲问她去哪也不告诉,从中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

【第2句】:母子之间的.感情非常的亲密、和谐。有一种幸福感,满足感。

【第3句】:充满想象,把自己变成金色花来表现母爱。

【第4句】:意境很美,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的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写出一个调皮的与妈妈嬉戏的孩子。轻松活泼。

【第5句】:结合背景,20世纪初,是泰戈尔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是他心中的爱,是他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尤其伟大。

【第6句】:泰戈尔通过写母爱的作品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但他不同于同一时代很多作家的爱,他没把精力投入到揭露社会的丑恶,而是在美的领域里开垦、耕耘,他不是用鞭子去惊醒读者,而是用微笑融化读者,这是因为他的一生都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不谢的童心。

《荷叶 母亲》

【第1句】:整篇文章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第2句】:同学们说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红莲跟荷叶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又是怎样牵动了作者的心?

让我们一起一看红莲,请同学们一起带感情朗读一下这个部分。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只是忽然之间,作者看到了什么啊?请同学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么:围绕亭亭鉴赏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样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红莲,有没有让作者的心情好一点?仍是不适意!

一起读一下二看红莲 。

环境: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心情:不适意,徘徊 (为什么徘徊呢?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在风雨中的红莲是不是也会凋零呢?一起读一下三看红莲)

三看红莲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 雨势并没有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此时的水珠是流转无力,还记得我们二看红莲的时候风雨的威力吗?那这么比较有什么作用呢?(假如你们突然进入了童话王国,这朵红莲有了人的感觉,你们觉得在荷叶蔽护下的红莲此时应该是什么感觉?在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为什么?表面上因为解决了我对红莲的担心,其实呢?坐在了母亲旁边。)当你已经承受不住外界所带来的种种压力时,母亲为你顶起一片天空,抵挡所有风雨;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情绪不好而对她大发脾气时,她默默承受但仍坚强地开导;当你因学习而疲劳、心烦时,她会送上一杯热茶。这就是默默呵护莲花的荷叶,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无怪乎冰心要受到深深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让冰心发出了一声发自内心的呐喊,哪句啊?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齐读这一句,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呢?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人生的风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在我们最累最痛的时候,母亲永远以一个最温暖的姿态迎接我们。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冰心是一个细致敏感的人,因为心中有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自然界的景物都能触发她心里最真挚的情感,看到荷护红莲,她就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庇护。冰心幼时身体孱弱多病,幸有母亲细心照顾,才得以存活。冰心成为作家后,每写完一篇文字,总是先捧到母亲面前。母亲是她最忠实最热诚的批评者。冰心感谢母亲,母亲去世后,她写了很多纪念慈母的文章,《荷叶母亲》借物喻人,而更多的是直接的情感流露。

语文古诗两首简析

【第1句】:解读本单元编写意图。

《古诗两首》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安排了《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等四篇课文。围绕着“心中有祖国”这一主题,讲述了古今中外的爱国志士誓死不忘祖国的感人事迹,那深切的爱国之情让人动容,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2句】:解读教材。

《古诗两首》分别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

(一)解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是作者流落到四川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当他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这一喜讯时,大喜若狂,不能自抑,在极度兴奋中,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中,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细细品来,“忽传”表明捷报来得太突然,“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须用很多笔墨,而诗人巧妙地用“涕泪满衣裳”这五个字就形象地把诗人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内心逼真表现出来。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此时不需要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大家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弹指一挥间,诗人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生动地再现了诗人的归心似箭。

(二)解读《示儿》。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击金兵未成的遗恨,又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更有对统一祖国必定成功的坚定信念。《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所写的《示儿》虽已有【第7句】: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以上两首诗篇,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痛,一喜一悲,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3句】:解读教学重难点。

这两首诗明白如话,感情饱满深厚,教学时的重难点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因为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很难体会“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苦痛,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走进古诗,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4句】:教学建议。

(一)课前搜集诗篇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新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精炼、含蓄、跳跃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困难。因此,课前应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资料的收集,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应引导学生搜集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示儿》中,陆游所经历的金兵南侵之痛……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注重方法指导,激发学生潜能。

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教师应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问别人……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要相信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

(三)想象诵读,领悟诗情。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学时应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再以课后思考题引路:诗中的哪些词语体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让学生再读古诗,动笔画出,继续采用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受到杜甫那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的意境。当然读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例如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师生共同诵读古诗等方法,变换方式让学生去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才能真正走进诗篇,受到心灵的洗礼。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篇。

杜甫被称为“诗圣”,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就有一千五百多首,课后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作,进行诗歌朗诵会。这个活动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古诗两首》语文的教学反思

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咏柳》从剪、裁入手,学习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用了多种方式让孩子们诵读了这两首古诗。

在教学时,由于有课件的演示和学生对春天已有的认知,因此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发言积极,对古诗的学习也有浓厚的兴趣,气氛很好。但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不想像,不发问,好像看戏的旁观者,让我觉得有点扫兴,还有就是要学生自己说诗意的时候,学生牵强附会,毫无章法而言,优美的古诗到了他们嘴中就是干巴巴的话语,还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其中包含的哲理我没有引申,只是总结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不知道三年级的孩子是否理解,总之,在讲解春日的诗意时,不是很尽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