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不同的短句汇集80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南北方不同的短句汇集80句

今天是小年,原来南北方小年有那么多不同!

  中国南北方过小年的传统习俗是不一样的,但是随着祖国大开放的发展,人们思想越来越包容,很多地方的一些习俗已经开始相互融合,所以现在南北方的小年也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今天是小年日记(精选10篇)

一天就要结束了,我们对人和事情也有了新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篇日记吧。那么什么样的日记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今天是小年日记(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今天是小年日记1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了。我们这里说的是小年。记得没结婚以前,每年的今天,爸爸妈妈都会在家里煮好多好吃的东西,还有杀鸡杀鸭子的供奉天地和祖先。

那时候在家里过小年是觉得很幸福很开心的一件事情。正在有了一种过年的感觉。现在结婚了,有了家了,对于过年,自己都很怕了。因为过了年自己就又长了一岁了。年龄也越来越大了就越怕过年了。今年过小年是最清贫的了,没有任何的过年的形式,没有分开以前,老公的大哥二哥还是回来跟我们一起吃一顿饭的,那时候老公有一点点钱,也很舍得为他的家人花钱,而他们呢一个个都是铁公鸡一毛不拔的,公公也是这样。

而今年分开吃了,本来我以为公公他们会跟我们一起吃饭的,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老公的二哥也没有回来。老公的一家人我真的不想说太多,他们对我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也许这样过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至少我们不用花那么多的冤枉钱。但今天还是有点失落的情绪,有种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感觉。

  今天是小年日记2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小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进行庆祝,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

下午,我和爸爸开着车去南街买鞭炮,爸爸买了一些啄木鸟鞭炮,我也买了许多摔炮和擦炮,还有好多烟火。

回到济水苑刚把车停好,我便迫不及待的拿起鞭炮飞奔回家,“哇!”家家户户都已经开始放炮了。我拿了一个冲天炮到院子里放了起来,由于害怕,点了几次火都没点着,这时候爸爸在旁边鼓励我大胆一些,我再次鼓起勇气一下子点着了,只听“嘭”的一声,一个炮飞上了天空,我的小心脏也被吓得砰砰直跳。我往天空一看,许多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夜色的天空中显得格外绚丽多彩。过了一会儿,小区里越来越多的鞭炮声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爸爸也拿出了一挂火鞭在单元门口放了起来,爸爸点着了火连忙跑了回来,鞭炮噼噼啪啪的像一条火龙一样,不一会儿就响完了。

看到爸爸这样勇敢,我也自信起来,又拿出一个冲天炮大胆的点着了火,“咚”的一声,我又放了一个擦炮,胆子也越发的大了起来,又连续放了几个炮,玩得非常非常开心!

啊,小年真是太有趣了,羊年春节也就在鞭炮声中到了了,我开心的就要跳了起来。

  今天是小年日记3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今天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彩排”,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

民间传说灶王爷是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他是天上的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官吏。灶王爷每年小年这天要向玉皇大帝汇报,为了讨好灶王爷,在人间就形成了年年祭灶的习俗。

在我们这里的祭灶,就是要打扫房屋。虽说是春节的彩排,但也是真格的操练。一大早起来,吃过早饭,我就开始和奶奶一起干活。先是把十分杂乱的地方收拾整齐,接着开始擦窗户,我在外面擦,奶奶在里面擦。我脚站在防盗窗上,一楼有房顶离防盗窗很近,倒不用害怕。很快就让玻璃干净的像没装窗户玻璃一样!最后我们把厨房的灶台、屋内地面都擦得溜光发亮。奶奶听见楼下有收破烂的,赶快喊住了他,把她积攒的饮料瓶、废报纸、杂物等卖给了他。虽然每次最多也只是一两块,但是奶奶从没有放弃过她节俭的好习惯。

天渐渐黑了,外面的各种炮响了起来,我也按耐不住了,赶紧约了几个小朋友一起去了公园。大人们放的烟花,“好漂亮啊!”大地和天空顿时像炸开了锅似得,沸腾不已。各种各样的喜庆连成一片,好似响彻云霄的交响乐。我们小孩只能放些小炮仗、小花炮,虽然不太响,但我们依然兴致勃勃。夜色渐渐深了,人群慢慢散了,我也恋恋不舍的回家了。

今天虽然只是过小年,但离春节更近了一步,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的学习就像烟花一冲而上,做一个崭新的我!

  今天是小年日记4

今天是传统的小年,小年之所以被称为小年,是因为在大年初一的前一周的一天要做好过年的准备啦!大多数人们都要买好春联,准备年货,要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今年,我在信阳过年过年,2月11日,我早早地起了床,走到阳台,只见大街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年味”愈加浓重,妈妈带着我来到商业中心区域,只见商业中心“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街道两侧随处可见迎新春标语,市民们纷纷进入商场、超市购买年货。信阳整个城市洋溢在一派喜庆气氛中。

逛了半天的街,我们在街边摊上买了一些过年必需品,听妈妈说好像是把灶王的的嘴黏上,让他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听义取意,灶糖是一种很黏的糖,我打开袋子,拿出一根,由于信阳现在很冷,所以灶糖变得很脆,我一咬:“咔嘣”!灶糖进入了嘴里,马上融合了,变得很黏,而且甜极了。

回到家,爸爸已经做好了一桌子让人垂涎的饭菜,我们打开电视,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其乐融融。

今天,真是个不眠之夜,既幸福又开心的日子!

  今天是小年日记5

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是中国民俗传统的小年。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飘着浓浓饺子香味的家乡。

记忆中的小年就是扫屋子、贴灶纸。一大早妈妈便率领我们姐妹把屋子里能搬动的家具全都搬到院子里,然后屋里屋外该扫的扫,该擦的擦,等一切焕然一新时,妈妈就在屋子里点燃一颗爆竹,随着“啪”的一声脆响,预示着打扫卫生的任务结束,我们再陆续着把干净的家具搬回屋子里。当时的我虽然加入其中忙里忙外,但大多是乘着新鲜、好奇、盼年心切的心情去凑热闹,还时不时的引来姐姐们嫌我捣乱的抱怨声。下午新鲜的事就是贴灶纸了,妈妈包完水饺以后吩咐我们去熬浆糊、打火纸,随后她便拿出一张花花绿绿的纸贴在了灶台上面的墙上,看着妈妈一边虔诚的跪拜与口中念念有词的神态,我瞬间懂得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承载着人们的对于幸福生活的诸多期待......

儿时的记忆醇香甜美,纯真的思想焕发着无穷的乐趣,不知忧虑的孩子们深深地感知并美美的享用着浓郁的节日气氛,是如今的我们不凭回忆再也无法找回的感觉。

  今天是小年日记6

20xx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也就是今年的2月11日,是传统的小年,小年之所以被称为小年,是因为在大年初一的前一周的一天要做好过年的准备啦!大多数人们都要买好春联,准备年货,要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今年,我来到了哈尔滨过年,2月11日,我早早地起了床,走到阳台,只见大街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年味”愈加浓重,小姨带着我和弟弟来到商业中心区域,只见商业中心“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街道两侧随处可见迎新春标语,市民们纷纷进入商场、超市购买年货。哈尔滨整个城市洋溢在一派喜庆气氛中。

逛了半天的街,我们在街边摊上买了两包“灶糖”,听小姨说好像好像是把灶王的的嘴黏上,让他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听义取意,灶糖是一种很黏的`糖,我打开袋子,拿出一根,由于哈尔滨很冷,所以灶糖变得很脆,我一咬:“咔嘣”!灶糖进入了嘴里,马上融合了,变得很黏,而且甜极了。

回到家,外公已经做好了一桌子让人垂涎的饭菜,我们打开电视,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团团圆圆。

今天,真是个不眠之夜,既幸福又高兴的日子!

  今天是小年日记7

腊月二十三这天是小年,老妈说:“下午不用写作业,我带你们去超市玩。”那一天,小姨也正好回来了,我对老妈说;“让小姨也去,好吗?”老妈说:“好呀!”我一蹦三尺高,高高兴兴地坐上电动车,老妈说:“你坐上小姨就坐不下了,要不你骑自行车吧。”我高高兴兴地骑上我的小车出发了。

到了迎宾广场,“河南油田”这几个大字的上面有许许多多的灯笼,还看见工人叔叔在忙着挂彩灯。我们一进超市就快被挤成肉夹馍了,一想起肉加馍,我就馋得直流口水,我对自己说,别想那么多了,赶快脱身吧。我使劲一挤,我挤了出来,谁知道妹妹和小姨也被挤住了,我鼓起全身力气用力一拉,就把她们拉了出来。我在超市里看见了漂亮的书包,还看见了像小姨一样的旅行包,我和妹妹一会儿上楼,一会儿下楼;一会儿在楼上滑冰,一会儿在楼下玩玩具,我们玩的可开心了。回到家,奶奶和爷爷把过小年的鱼呀,肉呀,还有火烧馍都准备好了,我们放完烟花和鞭炮,吃着火烧馍······过小年可真快乐呀!

  今天是小年日记8

今天是小年,从今天开始,鞭炮开禁。窗外炮竹声依稀不断,虽说和三十晚上的“电闪雷鸣”无法相提并论,但也提醒着人们,鼠年马上就要到来了!

农历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可是,我却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过年的气氛。还是一样要早起上班,看看台历才想起今天是小年。我们大连这边的风俗是要在这天吃灶糖,记得以前看过一篇作文,写的就是过小年要吃灶糖的故事。我记得好像是说要在家里的灶上放糖,这样灶王爷吃过灶糖后嘴会变得很甜,所以在玉皇大帝面前就不会说这家人一年中做过的错事。还真是蛮有趣的故事。

最近的工作基本结束了,就等着放假了,日子还真是难熬。尤其在晚上,这两天晚上总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估计是要到11点才迷迷糊糊睡去。这样好痛苦!

天气也不象前些天那么冷了,四九好像是过完了。在过几天就立春了。立春也就预示着春天的到来,然后就是我喜欢的夏天了。

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欢乐。

  今天是小年日记9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被人们称之为“小年”,元宵节是怎么由来的呢?哦,原来是: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我们一家子打算在老家过元宵节。

到了老家已经是晚上8多了,我们吃了晚饭,就去睡觉了,因为奔波了一天太累了,早点睡觉,迎接新的一天。

第二天一早,我早早的起了床,昨天晚上我没睡好,因为到了十二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起床放鞭炮,迎接元宵节的到来,包括我爷爷也起来放鞭炮了。

元宵节,顾名思义当然要吃元宵了啊!果真被我猜中了,奶奶煮了一大锅的元宵,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元宵,可欢了。就是奶奶煮的元宵有点不太好吃,但是是纯手工制作的,不含防腐剂。

下午,因为明天要上学的原因,四点多就走了,晚上,我们又下馆子吃饭去了。

晚上,鞭炮声依旧在耳边回响着。

这个元宵节真开心。

  今天是小年日记10

今年是腊月二十三,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今年是“过小年”的日子,有句俗话说道:“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年的物品,直到三十晚上。

今天也是祭祀灶王爷的日子,在这一送灶神上天言好事,祭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胶东地区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的锅灶墙上,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揭下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好给灶王喂马。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山东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县、博平等地却是妇女率儿童焚香拜奠祀灶。旧灶王烧了以后,有的把新灶王当时贴上,有的则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的词句。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过小年时祭灶了,将祭灶习俗介绍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了解。

原来已经经历了那么多初中作文

时间在慢慢消逝着,回望过去,原来我已经经历了那么多,这一年里,真的长大了,真的懂事了。现在,再次走到那个以前画在墙上的身高记号,原来自己已经比以前长高了那么多。以前那稚嫩的脸上,充满了对这世界的希望,充满了对这世界的好奇,天真的以为,这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善良的,可是现在,终于懂得,其实不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有的人的'善良只是装出来让人看的,那发自内心的善良,其实才是真正的美。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们长大了,懂事了,可是父母们却老了一岁了。我们该反省一下了,反省自己是否孝敬了父母,是否真正关心过父母,是否了解父母。我们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了那么久,可能会以为自己很了解他们,说说心里话,其实根本不了解。当自己哭泣、难过、受伤的时候,没有人会保护、关心自己,只有家才是最好的,只有把我们生出来,养育成人的父母才是最好的,才是那站在我们背后支持我们的人。想想自己经历的,想想自己做过的,是否没有遗憾?是否真的明白所有?时间过得好快好快,慢慢懂得了这个世界的残酷,懂得这个世界的虚伪,自己用真心去对待别人,而别人却不一定也是用真心对待自己。

是呀,很多人都发出感慨,因为,又过去一年了。可是回想一下自己所做过的一切,是否已经尽力了?我说,我没有,我真的不够努力。当面对养育我的父母,我心底的愧疚感浮现出来了,因为,他们一直支持着我,而我却没有尽力去做好一切。自己心里,真的明白,其实自己真的做得不够好。

不管时间怎样的流逝着,不管天气是否晴朗或灰暗,只知道,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曾失去过,也曾得到过。曾经得到过最好的(我认为),也曾经失去过最好的。当面对曾经失去过的,自己何曾不是流泪过?当面对曾经得到的,自己何曾不是微笑过?面对所有,思索着,原来在这一年里,经历了那么多辛酸,流过了汗那么多,却得不偿失。经历的困难无数,但是到最后,自己得到的却不是成功,是伤心的眼泪。当失去了,只能埋怨自己没有努力去争取,当得到了,只是一笑而过,却没有好好地珍惜。看看以前走过的路,现在回头一看,那么长。想想以前流过的泪,现在想起,有点傻。拭干所有的泪,重头来过,不允许自己失败,不允许自己倒下,要坚强,要勇敢,要微笑去面对所有。

那曾经走过的路,原来还是那么陌生。那曾经吃过的糖,现在再吃,不再甜,只有苦苦的味道。面对曾经别人许下的诺言,只是一笑而过,只是把它藏在心里,隐藏得很好很好。原来,一直以来,经历的不是微笑,是辛酸的眼泪。

初七是"人日" 南北方新年习俗有什么不同?

2月18日,是中国传统佳节除夕,来自大陆的游客欢聚在台中市的一家餐馆,亲自上手包饺子欢度除夕夜。

19日是农历羊年正月初一,从这一天开始,人们走亲访友,并举行各色活动以示庆贺,直至元宵节方告一段落。民俗专家王娟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春节庆祝活动已有几千年历史,但至汉代庆祝日期才固定下来,也积累了很多的民俗活动。文化学者胡野秋则称,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每天的庆祝内容并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人日’的说法来源于女娲创世。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

绵延数千年:汉代方有固定庆祝日期南北习俗有差异

作为绵延数千年的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极多。王娟介绍,在历史上曾有不少有意思的活动,如除夕的籸盆、插芝麻秸等等,初一的放鸠、画鸡、五辛盘、吞鸡子等等。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至于互相拜年宴请,则大致起自汉初。

“春节的庆祝活动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就有,但日期不定:古代中国由多个小国组成,文字、历法等均不统一。一直到汉代有了规范的历法,庆祝的日期才固定下来。”王娟解释道。

具体到饮食上,在新旧交替的时候,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因为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南北方的新年习俗也会略有不同。胡野秋介绍,安徽芜湖一代,过年还是会吃米饭,“另外南方户外活动更多,北方则室内活动较多。”

王娟也表示,单就地区来讲,春节庆祝活动差异不是特别大,但进入新一年,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属相、情况有一些特别的行为,“比如本命年的人穿戴红色服饰辟邪、求子与求功名悬挂的年画、剪纸及供奉的神像会不同。”

“年味儿”变淡?“人日称重”无人过“微信拜年”新民俗出现

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习俗,但实际每天的庆祝内容并不同,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会不断演化。胡野秋介绍,春节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第七天“人日”是人的生日。在农耕社会,春节实际始于腊月二十三祭灶,到元宵节告一段落。

“‘人日’的说法来源于女娲创世。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胡野秋分析,俗语讲“七不出、八不归”,即讲明初七不要出门,在家陪父母、过人日,初八可以出门远行。

文字、年画中展现的古人过春节的情形,曾引得不少现代人向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春节古老的传统民俗消失:小年习俗基本上形同虚设,“人日称重”无人过;同时,一些新民俗出现:除夕看电视春晚、微信拜年、拜年送鲜花,但万变不离其宗,合家团圆、祥和吉利是永远的不变主题。用胡野秋的话来说,便是“文化就是这么增增减减地流动着”。

王娟则认为,就传统年俗来讲,变化多发生在庆祝方式上,比如拜年的形式,走亲访友的代步工具等等,“真正传统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

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确实是个值得忧虑的事情,“年味儿”变淡的说法便一直广为流传。胡野秋认为,近几十年以来,一些原因导致对传统文化的逐渐背离,但我们不能继续与传统隔绝下去,目前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便是一个好的开始,“端午、中秋等成为公众节日将会对民俗的恢复起到良好的作用,久而久之,人文传统至少能有部分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