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其实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愚公移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其实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中国可是家喻户晓,故事的寓意大家也很明白。

或许有人会说,无非是改天换地、坚韧不拔的精神嘛,都太知道了啊!

道理当然是不错的,但是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认识上,我会说,不,你想得太简单了!

因为,这种解读只是一种简单而通俗的解读,其实愚公移山的故事还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

概而言之,就是四句话——

愚公的思想线是大理想;

空间线+时间线是“时空规划局”的设计;

逻辑线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隐喻线是大智若愚,大愚若智……

首先,愚公的思想线是大理想。

要知道,愚公年近90,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

移山,一个几乎闻所未闻的“想法”,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是愚?是傻?是痴?是疯?

但愚公敢发大愿,敢立宏愿。

从历史上来看,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往往是有着宏大的理想。

一般而言,有理想,未必能实现;但没有理想,一定没有“达成”。

同样,有宏大的理想,未必能实现;但是没有宏大的理想,一定没有彪炳的伟业。

理想有两种结果,要么是实现,要么是不能实现。

但就理想的性格而言,要么实现它,要么去实现!不在实现的终点,就在实现的路上!

愚公立下了一个大理想,而且形成坚定不移的信仰,因此最终“惊天动地”,操蛇之神都“惧其不已”,终于夸蛾氏二子移走了大山。

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无休无止的滚石上山,是一个失败的结局,是一出典型的悲剧;

而愚公移山寒来暑往的搬石运土,最终迎来了一个正剧的大结局,甚至是一个喜剧的大结局。

人为什么要树雄心、立大志、发大愿?为什么要坚信不疑、锲而不舍?为什么要坚持正导向、正能量?

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答案!

其次,愚公移山有着现代时空的观念,其空间线+时间线是时空“规划局”的设计;

看看空间线:就是环境要宜居宜业宜游,对愚公来说,要住得好,行得好,舒心劳动,开心生活,出门没有什么遮挡。这山就是拦路虎,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假如这山能搬走呢?为什么这山就不能搬走呢?这就是愚公的简单想法。

看看时间线:愚公看得有多长远?不是五年规划、十年规划,而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代人干不完的事,几代人干;几代人干不完的事,凭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终有一天这山是能搬走的。

从时间上来说,或者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看,愚公把握的关系是有限和无限、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深刻关系。这才是愚公的哲学,才是愚公的力量所在!

第三,逻辑线就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愚公移山的象征意义还在于大与细、难与易的关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个跬步的背后就是“细”和“易”。

我们为什么说愚公面临的问题很艰巨,而其思维却非常简单呢?因为他的思维是“最笨”的办法:对于山上的土石,用担子运、用簸箕装,寒来暑往地天天这么干!

这个逻辑是;尽管移山谈何容易,是天大的事,但山是由一簸箕一簸箕的土石构成的。同时,山是有限的,而人类一代代传承的力量是无限的。

所以愚公移山的寓意符合道德经的观点,即“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也就是说,当人们遇到大事、难事时,必须学会从细节入手,从简单开始。

第四,隐喻线是大智若愚,大愚若智……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这就是愚公移山故事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和反差。

在社会生活的历史舞台上,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人物——

言者不知有之,小聪明者有之,自作聪明者有之,聪明反被聪明误者有之,斤斤计较者有之,投机取巧者有之,笑人笑己者有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者有之……

同样,知者不言有之,难得糊涂者有之,淡泊名利者有之,刚毅木讷者有之,讷于言而敏于行者有之,守愚藏拙者有之,大巧若拙者有之,深藏若虚者有之……

愚公移山,对于一般人,特别是对于智叟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是彻头彻尾的愚不可及;

而在愚公眼里,智叟才是“固不可彻”,因为智叟没有伟大的理想和宏大的时空观念,就像蚂蚁有的只是一种二维视野、“平面”思维,就像庄子所说的“夏虫不可以语冰者”。

人们要避免陷入一种庸俗的境界,这也是愚公移山要告诉人们的一个重要的道理。这是因为——

庸俗的思维,往往会导致大愚若智;

而超拔的思想,才有可能达到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