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化男文言文翻译 聊斋志异化男赏析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聊斋志异化男文言文翻译 聊斋志异化男赏析

文言文

苏州木渎镇[1],有民女夜坐庭中,忽星陨中颅,仆地而死。其父母老而 无子,止此女[2],哀呼急救。移时始苏,笑曰:“我今为男子矣!”验之, 果然。其家不以为妖,而窃喜其得丈夫子也。此丁亥间事[3]。

翻译

苏州木渎镇,有个乡下人的女儿,一天夜晚坐在院子里乘凉,忽然从天上落下一块陨石,正好打中她的头,倒在地上死过去了。父母年纪很大,又没有儿子,只有这个女儿,悲伤地哭喊着急救。过了不多时,女儿才渐渐苏醒过来,笑着对父母说:“我现在变成男孩了!”察看她,果然不错。他们家里不认为是妖孽,反而窃喜家中突然得了儿子。真是奇怪呀!这是顺治丁亥年间发生的一件事。

注释

[1]苏州:府名,治所在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镇,在吴县西南 二十七里。见《大清一统志》引《吴地记》。

[2]止:只。

[3]丁亥:当也指康熙四十六年(1707),是年为丁亥。

赏析

人中殒死,死而复生,这是不可能的事。女因死而化男,更是不存在的事。然而,聊斋却这样写了。正因为这样写了,它才是聊斋,才有述奇志怪的色彩,才能给人以恍惚迷离之感。

人说蒲松龄先生常常于村头摆桌,邀各色人等闲聊,随之记下他人所言奇事,我想,此篇一定是在这种情况下搜集记录下来的。

对蒲闲聊者,或者真的信有其事,因为当时的科学远没现在昌明,一些迷信的事情,许多人信,或处于半信半疑之间。或者本来不信,只是作为街谈巷议之资,言之求趣罢了。

而蒲氏复写此文,述之虽短,但也有内容加工,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当然,对其思想内涵的加工深度,远不如其他一些精典篇幅大。

通过此文,反映了中国老百姓重男轻女的思想,以至于梦想将女儿变为儿子,其愿望之强烈,可见一斑。这种思想,不是人们硬要这样,而是社会生活造成的。在生产力不发展,各村封闭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女儿嫁到他处,很少有照顾娘家亲人的机会,而缺少儿子的户,自然有许多的现实问题,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以及社会威望上,都是这样,这当然使人们更期望自己有儿子孙子。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象今天的城市中,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父母对子女,无论是居住的远近还是照顾的方便与否,都没有多少差别,尤其是女儿心细,为父母考虑得更周全,所以,从父母一方考虑,生男生女都差不多了。但是,我们看到,在一些欠发达的农村,重男轻女的问题还是有的,甚至是严重的。这除了思想教育的因素以外,很大程度上还是农村的社会现状造成的,只有彻底改变了这种现状,才能从根本上实际计划生育的目标。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