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育名人名言-经典名人名言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结构化教育名人名言-经典名人名言

高考作文创新赢得高分

创新作文教学是个相当大的课题,可以探索、钻研的方面很多。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其关键是教者应在写作中注意引导,着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各种条件下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来,尤其是在高考中能获得高分。下面就如何进行思维创新训练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与做法。

所谓创新就是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有时是立意上的创新;有时是结构上的创新;有时是语言表达技巧上的创新;有时是语体、文体上的创新等等。我们作为指导者应该把常见的创新途径教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创新。

【第1句】:立意上的创新

古人说:“凡作文立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来者,代表了认识的三个层面。第一番来者,是表面上的东西,比较肤浅,绝大多数人都能想到,因此属大路货,只能算一般的认识层面;第二番来者,是对事物较为深刻的认识,可能会找到一些常人不曾见到的角度,使之写出赏心悦目的文章来,这是第二层面。而第三番来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的“柳暗花明”,是另辟蹊径后找到的“别有洞天”,能写出让阅者拍案叫绝的文章,甚至是叹为观止的文章,是认识的最高层面。而一般情况下语文老师会教育学生选第二个层面,这样比较稳,又避开高风险和大路货,得分一般在50分左右。而第三层面的则视为险径,是走险棋。成功了能得高分,想偏了则功亏一篑。其实只要重视方法指导,加强训练,则完全有可能出奇制胜,甚至可以得60分。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①蝼蛄爬墙的启示:

材料:一只蝼蛄在陡峭的墙壁上往上爬,爬到一大半时跌落下来,但它过了一会儿又沿着墙根往上爬了……

分析:许多同学看了材料之后立意放在赞颂虫子的顽强、执着、败而不气馁上。这其实就是“第一番来者”,属一般构思。但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找到另一个立意,蝼蛄虫不会思考,不会从失败中寻找失败的原因,只知锲而不舍地苦干、蛮干,不会改变方向寻找新的途径,这就是较为深刻的立意。如果在此基础再深入地思考,就可以发现我们人类中亦有此种“蝼蛄现象”,即表面的勤勤恳恳往往会得到肯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甚至有时还作为一种精神来宣传,提倡为“愚公移山”。这样就可以挖掘到“应有科学的指导,即既要达到目的,又‘多快好省’”。这就是创新的立意。

②材料:一幅漫画,一只啄木鸟在一根水泥杆上猛啄。

分析:一般的同学是认为这只啄木鸟不看对象,对着水泥杆猛啄将一无所得,联想到有些人盲目地做事,不看对象,终将一事无成。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啄木鸟为什么会啄水泥杆子呢?原因可能是它习惯成自然,见到高大的杆子就当成是树木,见到有小孔就以为是虫洞,引出习惯一旦养成,积习难改。这是较高层面的认识;而更深一个层次可能会想到人类大肆砍伐树木,使生态遭受破坏,啄木鸟已无树可啄,只能错把水泥杆当作是树木,呼吁人们保护树木,保护生态环境。

③材料:以“伞”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分析:“伞”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用具。有的人就会从鲁班妹妹发明“伞”写起,由固定的伞——亭子写到移动的“伞”;由纸雨伞写到尼龙布雨伞;由木柄伞写到钢骨伞;由普通的伞写到折叠伞……由此可以感叹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赞美古代工匠、现在工人们的聪明才智。这是一般的立意,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如果去深究一下可以发现“伞”的品格,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他人,是“舍己为人”的精神写照,就属较高认识层面;而由“伞”想到父母的爱,象“伞”一样处处护着自己,不让日晒雨淋,是何等的慷慨、无私。而往反面去想一下,社会上就有一些人千方百计地在官场上找自己的“保护伞”有恃无恐,就是属创新层面的立意。

【第2句】:结构上求新

在文章的写作中,结构属表现形式,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形式能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心情为之一振,同样会使文章增色添彩。

①老舍先生的《茶馆》在结构上就是大胆的创新。剧本创作原有的原则是“三一律”,而老舍却打破了这一戒律,大胆地用三幕戏来反映三个不同的时代,且选择茶馆这一特定地点让三教九流在这个舞台亮相、表演,甚至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同样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取得成功。

②茅盾先生的《风景谈》也可谓是散文中的创新。他选了六幅画面来表现延安军民的生活,可谓是“散得可以”。这跟一般的游记散文,议论散文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但同样是一篇好散文。

③2003年的高考,有一位考生大胆地用诗歌这一形式作文,尽管只有209字,不合作文的800字左右的要求,但却拿到了满分,这与2001年江苏南京一考生以古白话写《赤兔马之死》获满分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是在形式上有创新而获得成功的例子。

【第3句】:技巧上翻新

表现技巧的创新实际是借鉴、嫁接一些写作上的技巧,使文章能看上去新颖一点。常见的技巧有:

①加题记和尾记。用名人名言或自己极具概括的话精辟地概括文章的精髓,列于文首的醒目位置,使人一眼就能看到你的观点。尾记则是起画龙点睛,或“点石成金”作用。如:99年高考,北京一考生的题记为:“人生在世,斗转星移,眼前景物一一散尽。惟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徜徉留恋,亘古不衰。”文字简洁而富灵性。又如2002年高考,一篇题为《儿子的呼唤》的题记:“道德犹如月亮,在黑暗中彰显其光亮。”富有哲理,生动形象。再如,《学会坚强》一文的开头有这样一段题记:“女孩,弱者仿佛是你的孪生姐妹,提起你,总令人提到她;女孩,眼泪似乎早已是你忠实的伴侣,当微风拨弄你的心绪时,她总会在你的脸颊跳舞。其实你要明白,女孩,你的名字不叫弱者。”这段文字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你是强者而不是弱者。

②运用小标题。如《写作贵在创新》一文就列出“一,紧扣时代脉搏,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捕捉新意;二,充分展开联想,从无限广阔的天地中寻觅新意;三,善于逆向思维,从习以为常的素材中挖掘新意。”条理清晰,结构井然。

③用电影化手法。如“慢镜头”,“画外音”,“蒙太奇”,“分镜头”等表现手法,来使人有新鲜感。有时也可以运用电视短剧的形式。

④可运用寓言、童话、梦境、故事新编等形式来创新。现在有不少此类的作品如《大话西游》之类的书就很成功。

总之,如何进行创新作文指导、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永久性的话题。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模式可套。如停留在某一模式上又成了僵化的教条,成了“新八股”。我们的目的是给方法,给方向,给技巧,让学生在平时的作文和考试作文中去不断创新,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并以此来推动作文教学步上一个新台阶。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使作文教学出现一个崭新局面。

专注赢得人生高考作文

人们讽刺对外界了解很少的人为"井底之蛙",而如今,人们却发现自己"知道得太多"。"知道得太多"正是因为"想要得太多",一旦人的心被名利欲望所牵动,便会一事无成,唯有秉持着一颗素心,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成功便自会来临。

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尹希这样解释自己的幸运:"现在人们大多看中后天努力,但人能努力做的时间毕竟有限,最重要的'在于做事的专注度。"尹希在哈佛大学读博士时,有一次放寒假,一位教授布置了一堆关于弦理论的作业,他自己也并不相信有学生能够完成。而寒假过后,尹希捧着自己多达80页的作业--他整个寒假都用来做作业了。正是由于尹希的专注,才使他的事业和学业获得无与伦比的辉煌和成功。

只有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并为之努力拼搏,成功便自会来临。汪衍振,被称为"中国最笨的历史作家",在他著书的二十一年间,共写了七十万字的书,有人为他计算过,平均每天一百三十字,人称"龟速"。为了了解李鸿章初入官场的十二年升迁,他翻阅近两千万字的珍惜史料。在这二十一年间,除了日常的生活外,汪衍振一直埋头于书桌查阅史料、核对、写作。但正是由于他的"笨",才使他获得了成功。在他看来,"笨"正是专注的体现。至于怎么成功,无他,就是"笨笨"的努力,"笨笨"的积累,"笨笨"的发力。

若一心只想赢得名利,不仅不会获得成功,反而会付出代价。美国著名的高空钢丝表演者瓦伦达,在一次重大活动上场前,他不断提醒自己,这次活动太重要了,绝对不能失败,然而,在表演时,他却从高空跌落失去生命。他的妻子后来回忆说:"瓦伦达以前不是这样的,总是认真专注地准备表演,这次他太注重结果了,反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正如香港著名媒体人梁文道曾言:"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人们一心追求名利,忘了自己的本心。知道得多,想要得多,便不能专注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最终碌碌无为。

只要努力专注,必然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做一只"井底之蛙"又何妨?

高考作文高分策略汇总

策略一:中心明确

所谓“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帅所有的材料。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要以中心为依据。“明确”即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因此中心的确立要鲜明、集中,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中心”的表述上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应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中心”所在的位置也要尽可能显着,最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正确、准确,也是对中心的要求。“正确”就是作为中心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要健康、积极。“准确”就是对题目、材料的把握不偏不倚,重点准确、突出。

考场上考生作文的中心往往有这些特点: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识,动笔的时候一般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现,因此形成的中心是空泛的。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1句】:文章中心要单一集中。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文章的中心都必须与“话题”的中心意思相合,并且文章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一篇文章,内容应该丰富,但中心必须明确。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帅,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第2句】: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清楚地了解作者的观点或主旨,这在考试作文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第3句】:把握具体文体应有特定的中心表现形式。不同的文体中心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议论文中表现为某种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成分,中心论点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在记叙性的文字中表现为某种感受或表象,明确的逻辑概括很少或比较含蓄,有时也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己的感悟。

紧扣命题,中心明确,这是考场作文保证公平性的唯一手段,否则高考将无法有效地控制作文的抄袭。

策略二: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等。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沦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

【第1句】: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是否能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是否有话可说的关键。广泛阅览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提笔时才能左右逢源。我们提倡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有意识地抓住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的融会贯通地带,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感受平凡生命的价值。这些的材料最易带有个性色彩,也最易触动情感,而且高考时不易撞车。

【第2句】:材料要新颖,而不是别人用滥了的人云亦云的古人、洋人。许多考生作文中,总出现那几个“永久”的例子,如爱迪生不怕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合用的灯丝,居里夫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提炼出了镭,李白从老婆婆那里懂得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等等,我们应该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物。

【第3句】: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最恰当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作为考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具体方法有:描绘(以求生动具体);改换起因、情节、结果等(以求新颖);合“多个为一个”(以求典型)。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选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原有的材料中引申出去,赋予新的含义,反用材料。其实,从小学到高三的12年,不谈课外看到、听到的素材,即使是24本语文教科书的材料,也是够考生使用的了,问题是看你会不会用。“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善于用例,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例,可以有多种用途,说明多种道理,只要用得好,同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这样能有效减少考场作文时用例雷同现象。另外,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如果能对考场高分作文中一些剪裁适度的好文章仔细剖析,诸如,出于表现中心的需要文中用了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何处用笔惜墨如金,言简意赅,何处则又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和功力,进而以之为鉴,会在短期内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剪裁的原则:必须服从表达中心的需要,有用的材料应不厌其详;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只字不提,要处理得干干净净。

【第4句】:在试题的.“开发区”内做文章。一篇文章,尤其是记叙文,常用的材料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件、景物、感情、道理,可用它们充当衡量试题的尺子,确定试题限制以外的“开发区”,然后大做文章,充实内容。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分别对“事”“理”“情”加以限制,考生可在“时、地、人、物、景”等“区域”做文章,充实试题限定的“事、理、情”。

策略三: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是对作文内容的主要要求。“思想健康”,就是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能教育人、鼓舞人、启迪人,于人于己都有所裨益,不要有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内容,更不希望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堕落的感情倾向。“思想健康”实质上是要求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一定的道德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辨别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

【第1句】:文章的主题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观点、新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总揽全局,积极发现,努力探索,挖掘事物的内在意义,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益于社会人生,有益于世道人心。

【第2句】:要用正确的态度处理生活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既有正面,也有反面。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写生活的阴暗面或反面,关键是抱着什么样的心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写。******同志说:“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应该成为我们写作的座右铭。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对落后的、错误的东西,决不能加以欣赏和支持,而要进行批评和鞭挞。

【第3句】: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①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有不少同学有些迷信:比如根据所谓的“星座”“八字”、血型等确定自己的“幸运数字”、“幸运颜色”,有的甚至用这些东西来推算自己某次考试是否顺利,有的同学认为考试前洗头是不吉利的,会使自己什么也想不起来,这些想法有的同学也表现在作文中,并且表现出一种确信的态度,这就不恰当。

②正确的人生观。人到底应该为什么活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古代儒家有一种观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有很多种关于人生的说法,但不外乎这样两点:一是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美好,二是使他人的生活更美好。人生观符合真善美标准的,就应该是健康的,而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利益,一味强调自己的索取,如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赚大钱等都是不健康的思想。

③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评价。作为考场作文,思想和感情应该符合真、善、美的标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应该不违背道德规范,要尊重历史。

高考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试,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而且近年的高考作文题越来越重视文章的人文色彩,如果你的文章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是不健康的,一定会影响你在阅卷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分数。一篇文章的思想是否健康,有时比是否准确还重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考生的思想品质,因此不可不慎重。

策略四:感情真挚

《高考作文分等评分标准》将“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等级中的最高一等(第一等)。“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真”即真诚,真切;“挚”即诚恳,恳挚。“感情真挚”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感情真挚”是在“感情真实”的基础上的升华。

“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生硬地附加装饰,更不是虚情假意。

【第1句】:事要真。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只要符合“四此”——此时、此地、此人、能为此事,就可以视为“真”。题材“假冒伪劣”,其蕴含或者引发的情感常常是虚假的;题材真实自然,情感也容易为人所认可。“父母双亡”,“父母离婚”,庸俗的虚构,明显的虚假,其情感自然令人质疑。

【第2句】:情要真。要抒发有真切体验的情感。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阅历都不可能太丰富,因此,在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很难写出真情,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无论命题怎样宽泛,都要在规定的情境中作文,这时大多数情况是“为文造情”,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大方。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深层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第3句】:情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也是形形色色的。作者抒发的感情,迎合哪些品类的趣味,诱发人性人情中哪一种因素,也有高雅粗俗之分。一般说来,即使面对同一景物,由于作者的个性素质和心境不同,他们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应当知道,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第4句】:情要浓。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感有浓淡之分,浓烈深挚的情感来源于主体深刻的体验。这就告诉我们,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动了的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文学大师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有一个朋友去看望他,敲几次门,都没人回应。这位朋友推门一看,发现他正坐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异常。一问,才得知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死了,悲痛不能自已。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推及到高考,大凡高分作文,都是考生浓烈感情的结晶。

【第5句】:设定感情倾诉的对象。考生在作文时,往往无视读者的存在,无对象、无目的地写。假如,我们有了写作的激情,找准一个合适的激情倾诉对象,就便于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比如,题材是校园生活的,可以对某个老师或者同学倾诉;题材是家庭方面的,可以对父母倾诉;题材是社会焦点的,可以对部分读者(如同龄人)倾诉。

策略五:符合文体要求

所谓“文体”,是指《考试说明》所说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常用应用文等文章体裁。“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其次是指所写文章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

【第1句】: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大类文体。试题,或是指定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回信”;或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如果是指定文体,考生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比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很多,即使写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也可看成是记叙文的扩大和延伸。这几年高考均为“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使得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其次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不要写成“都不像”。每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也把“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等作为评判作文优劣的重要条件。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点对文体要求有进一步的阐述:“文体必须明确。选定文体后,就要按所选定的文体要求去写,如果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什么都有,平均使用笔墨,不伦不类,即使全文能扣题,得分也只能在切入分以下。”

【第2句】:把握文体规范。高考写作时要有清晰的“文体感”,即对文章体裁的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具体的印象,一种轮廓的认识。记叙文的目的是要动人以情、示人以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记叙的单纯性、材料的直观性、结构的时空性、语言的形象性。议论文的目的是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议论的主导性、材料的论证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概括性、观点的鲜明性。说明文的目的是要授人以知、教人以用,以说明、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说明的科学性、材料的知识性、结构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有不少考生对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基体只是有点感觉,却把握不好分寸。在文章构思阶段,把握住这样一点:要写记叙文,就主要以讲故事来表现思想或感情;要写议论文,就要阐述观点,要用各种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①我追求坚韧的品格,它让我无畏于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它让我在一次次挫折之后仍是不屈不挠;它让我的心理在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却仍能为心的向往而努力奋斗。因为只有在拥有坚韧的品格之后才能具有坚强的心理承受力,而有了坚强的心理承受力之后,我才能去正视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去争取下一次的成功,而不是在失败后一蹶不振,永远陷于失败的泥淖中再无翻身之地。

②童年的时光匆匆结束,不知不觉我已长成大姑娘了,世界猛地变开阔,大人的话“这个世界坏人可多了”总在耳边回荡,让人心惊胆颤,我更把心封闭得严严实实。可是,灰色的日子还是闯进了我的世界——爸爸去世了。从此,我的世界黯然无光。爸爸走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妈妈猝然长出了许多白发。我从此明白:生活多艰,一切要靠自己艰苦奋斗。我不能再在妈妈怀里撒娇,也没有爸爸为我驱逐“敌人”。我习惯了热饭热菜,习惯了家的温暖,突然失去这一切,我哭我怨。然而,现实容不下软弱,生活容不下眼泪。我必须学会自己长大。

显然,第一段是议论,因为作者是在表达一种观点,尽管这种观点的表达比较粗糙,只是简单地阐述“我”怎么追求坚韧的品格。第二段是记叙,尽管很简单.却是在介绍一个过程。从这儿也可以看出,记叙文一般要有一条时间的线索。有时记叙文中也会有议论成分,但记叙文中应该以记叙为主,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为记叙服务的,是为了深化记叙所要表达的思想或强化记叙所要表达的感情,不需要论证。

【第3句】:选择最佳文体。

①这一话题最适合写哪种文体。

②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如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擅长抽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议论文。

③要考虑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如,写议论文,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有没有相关的整【第1句】:连贯、动态的生活故事;写说明文,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散文,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情积累和语言积累;写杂文,有没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素质。

高分高考作文素材:人格

导语:谁用谁高分,世界名著中的作文素材!今天继续和小编一起搜集作文素材吧!

  高分高考作文素材:人格

1:不屈

鲭鲨、犁头鲨、星鲨,单一地上,两条一起上,“跟它们斗”,“跟它们斗到死”。桑提亚哥老人演绎了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品格,昭示着勇敢面对,才有获得成功希望的理念。(海明威《老人与海》)

摒弃阿Q屈辱的生存状态和虚幻的“精神胜利法”,自轻自贱,自欺欺人,这是自受其辱。阿Q的故事从反面告诫我们,学会自重,有尊严的活着。

尊严无价,不屈抗争

无端受怨,生命遭践,但尊严无价。为了维护清白,捍卫人格的尊严,窦娥的抗争感天动地,刑前的三愿一一应验。生命可以夺去,但不屈的`灵魂不可战胜。(关汉卿《窦娥冤》)

☆☆☆

2:不媚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牡丹花期到时尽情盛开,花落委地,依然夺目。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富贵更高贵。做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品位,才有魅力。(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

3:不息

是激流,是荒林,是废墟,是草屋,是云朵,只要是为了自己所爱,就该用整个身心去追求,即便是献身也再所不惜。(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

☆☆☆

4:不争

淡利百味而不争,“大味必淡”,白菜的辩证法告诫我们:淡薄才会浓厚,无味才会甘美。人也一样,清淡、自然、平常才会有为。(李锐《谈白菜》)

☆☆☆

5:自乐

“花香不在大,室雅何须大。”(郑板桥语),“陋室”变“雅舍”,全在主人苦中作乐的雅趣情怀。人生苦难相伴,能够苦中寻乐,以乐化苦,那是必须学问的功夫。(梁实秋《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