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马跃人生格言聚集80条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演员马跃人生格言聚集80条

《贞观之治》观后感范文

五十集电视连续剧《贞观之治》,在豆瓣上评了五星。编剧之一的孟宪实,是隋唐史研究者。主演马跃,演技一流,加上化妆服饰,活生生就是《步辇图》里唐太宗的瘦版。饰演房玄龄的演员,在《走向共和》里演康有为。饰演长孙无忌的马少骅,是《走向共和》里的孙中山。裴寂与荣禄是同一个演员。李纲就是瞿鸿禨。褚遂良就是张謇。演员高度重合,让我常有串戏之感。每次看到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的对手戏,就觉得康有为和孙中山马上要火拼。

很多观众把2006年拍摄的《贞观之治》与三年前拍的《走向共和》相提并论。这里面大概有演员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两部片子的剧本都相当精彩,而且非常尊重历史。作为影视作品,历史剧并不一定要与史实严丝合缝:《走向共和》里把同治年间发生的李光昭南洋木材案往后拖了二十年,《贞观之治》把宥党仁弘的手诏挪到了高甑生身上。但这绝不意味着历史剧可以是一群二十一世纪的青年穿着仿古风破衣烂衫在横店影视城谈恋爱!历史剧一定要有历史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定要端正。《贞观之治》的服饰、器物、建筑等方面的考证,可以说在国产古装片中出类拔萃。细节方面,观众已经留意到了,比如太宗接见臣下时,有起居郎在旁边记录;写字时左手持卷、右手悬空书写,而不是像通常那样把纸放在案上;用笏板鼓掌,用笏板记录,上朝奏事时看着说;琵琶横抱着弹;丧礼时悬挂的六只瓦罐(我没查到这种布景的出处,想来是有说法的,望有识大侠指教)。当然要鸡蛋里挑骨头也不是没有,如鹿皮说要到中唐以后,才有太宗那种座的款式。至于跪拜,则是双手重叠至于地,身体匍匐,背平。见过几件唐俑皆是如此,并非如剧中双手撑在身体两侧的。

广电总局虽然把《贞观之治》从八十集剪到了五十集(也可能因为太长,不得不剪),使得玄武门之变一段精彩剧情七零八碎,但它毕竟让这正面歌颂“封建帝王”的片子得以公映,简直不可思议。我还以为,广电总局只能允许《甄嬛传》之类百分百符合我朝对“万恶的封建社会”想象的片子出现呢。《贞观之治》大量采用《贞观政要》的材料,而《贞观政要》这部书是在贞观朝后八十余年追记的,本就是为树立楷模有所借鉴而作。电视剧以此为本,更是加重了褒扬的倾向,把贞观朝作为传统政治的范本来描写。贞观朝本就当得上传统社会君臣相得、政治清明、律令审慎的顶峰,经过艺术处理,更是被提炼成了一个纯净的“范本”。这种艺术处理非常谨慎细微,以至于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来,比如剧中对太宗晚年不听劝谏的事一笔带过,对唐军四面出击、猛烈拓边之事轻描淡写,联合新罗征讨高句丽更是只字未提。初唐制度大体沿袭隋朝,隋朝耗竭民力的结果是新朝受益良多;剧中并未特别交代,观众看到的只是太宗君臣改革兵制,宽徭减赋,时时以隋亡为戒。

不能期盼在一部电视剧里讨论历朝制度沿革,事实上,我想要的就是这样一个传统政治秩序的“范本”。再没有见过一部历史剧里的.人君,比《贞观之治》的太宗望上去更似人君;再没有见过一部历史剧里的大臣,比《贞观之治》的房、杜、长孙、魏征等更有大臣的气度。甚至连剧中不太完满的高祖太宗、太宗承乾父子的对手戏,也时时在提醒我,什么样的父子才应是真正的父子。看这片子,常常会一拍脑门:哦,对呀,君臣应该是这样的!啊,是呀,为国谋而忠说的就是某某!感觉离开我很久的、正直的三观又回来了。就像看《资治通鉴》的赞,每次都会发现“就该是温公说的这样才是正道”,然后懊恼自己长了小人之心,久而久之成了习惯,把这花花肠子都当正道了。

《嗝嗝老师》的观后感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看完此电影纵有千言万语想要分享。还记得刚当老师的时候幻想:为每一个学生制作成长日记;每周为自己写一篇教学日记与教学反思;把每节课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将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这些幻想直到今天都没能坚持每天都做到。

看到电影里嗝嗝老师新颖的上课方式,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是的,根本不可能。中国的课堂教育永远不可能是开放式的,寓教于乐也只是说说而已。好像卓越真的都是辛苦得来的。还有,其实我不太赞同电影里的一句话"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 ,这句话我一直不敢苟同。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而不是教师。家庭教育永远要比学校教育重要的多。

A班班主任一直认为F班的同学就像烂泥巴敷不上墙,也对嗝嗝老师的教育方法有所怀疑。但是在影片最后,当他看到F班的的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却发现原来自己教出来的好学生为了自己所要的东西不择手段的时候,他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但是当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那一刻开始,他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因为当他知道自己需要反思的时候,他其实正在寻找一条正确的道路。F班的孩子是这样,A班班主任也是这样,他们都学会了反思自我,反思自我的不足,反思内心的恐惧。

所以我认为世上不存在好学生坏学生,也不存在好老师或坏老师,好坏都是暂时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有反思自我和有面对自己缺点的能力,切忌不要骄傲自负。虽然错误永远都是无法避免的,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是如果能做到反思自我,那也就能成长,变成更好的自我。

观影途中几次被感动落泪。当嗝嗝老师面对校长,面对父亲,面对学生的时候,我是动容的。我无法想象一个被拒了n多次的人还能一直坚持当老师。我也无法想象一个连自己父亲都不想接纳的人还期待谁去接纳。我更无法想象面对一群顽固不化的学生时,得付出多少耐心、智慧和爱去浇灌他们。是的,做教师的应该反思自己。

等风来观后感范文

影片的开始很容易引起现在80后的共鸣,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拿的薪水不高,大部分的工资都献给了房租,住在狭小的空间,还要忍受房东的唠叨。远离家庭的温暖,淡漠的同事关系。父母给女主的电话,虽然平常却又温暖人心,使这个强装坚强的人,泪如雨下。

但是擦干眼泪,生活还得继续,收起自己的脆弱,忙于生计。

当主编把辛苦准备一周的女主工作否定时,她是不甘的、努力展现自己的努力。但是她的辛苦,主编看不到,也根本不会去体会,因为这就是工作,她要的只是决对的服从。[由整理]

女主的心或许已经破碎,但是现实使她不能低头,不在再挣扎,不再解释,孤独的收拾行囊。

初到尼泊尔,并没有看到主编口里的纯净。嘈杂的集市,人来人往,到处可见的华人,表面上与在中国没有什么差异。

而与男主的相遇是那么的厌恶。在神圣的宗教中,不断讲述着自己的遭遇,富二代陋习演绎的淋淋尽职,金钱的挥霍,爱情的随意,对他人的信仰的不屑,对所有人的不尊重。

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每一个人都是有不同的面,或许以前的生活,他无所谓,没有认真的思考过,他究竟想要的生活是怎么样,应父母的要求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人结婚,无关幸福,只牵连着家族企业,他也变得麻木了。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所以他对任何事情都是无所谓的态度。

但是当看到女主在异国他乡受到当地人的欺负,他没有冷眼旁观,用自己极端的方式去帮助,让女主在经历过黑暗的恐惧中感受到一丝的温暖。

在露宿荒野的时候竭尽全力的去逗女主开心,事实他们也只是认识几天的陌生人,如果旅行结束,他们都要回归自己的生活,女主的烦恼,男主可以假装看不到.生活不如意的'女主看到的可能是这几天要完成的工作,自己的辛苦的默默忍受,在她的脸上看不到一点的开心,又怎么能看到尼泊尔在贫穷之下的幸福.而这个时候的男主却一点也不像个富二代,奢华的生活已不再话下,在用行旅箱搭建的住宅中,演着玩偶剧,也让这个时候的女人在无奈中露出真实的笑容.

最后男主送女主牛脖子上的铃铛就是让她找回真正的自己,而女主也确实也在感悟,生活奔波很容易让你迷茫,虽然作为富二代的男主香车,美女不缺,但是在他的心中却单纯的有一个英雄梦,“战死沙场”。用自己不怎么强壮的身体,去抵抗全副武装的士兵,还有那些只会疯狂购物的大妈们,也伸出双手扶起那些被打倒在地可怜的平民。可是那些平民又有什么错,他们也只是在争取自己的最小的利益,有平等的工作机会,想为自己的家庭做出最大的努力,只是残酷的政府只会血腥的镇压。

男主的梦想在我们听来很可笑的时候,却反思自己在如此的繁华的世界背后,我们真正的梦想是什么,也许在最初懵懂无知的时候,我们在构思着美好的蓝图,却被这个烦嚣的社会的尘土遮盖了双眼,麻痹了灵魂。只希望在这个时候,能够像在电影中表述的一样,吹开尘土,让我们看看这个社会的美好。

最让我感触的是,当所有的人被挡在抗议的大队伍的时候,女主的镜头,从开始眼前的杂乱,转向身边荡秋千的小孩儿,照顾孩子的妇女。她的耳边没有那些嘈杂,主编的催促也听不到,只是感受在风中悠悠流传过来的淡淡温馨。

今天观后感范文

很抱歉,我写的这么老长,与电影大多无关。

也是觉得写影评,系统负责排版,这点很省事。

就说说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那几颗感同身受的金豆子。

第一颗金豆子。

对父母,迈不过的那道坎。

片子里的小女主角,代表了一个黑暗面,站在原谅的对立面,恨的咬牙切齿,恨的有理有据,对她的父母。她瞧不起宋慧乔虚伪的原谅,她想杀了那个总是打她的父亲,她也原谅不了那个只会站在旁边对她说“快向你爸求饶啊 就不打你了啊”的母亲,她对父母真真切切的那种恨意,并没有让我觉得无理取闹,我同情她,就像同情我自己。

但这同情,毫无意义。

父母,是一个严重的词,代表了伦理纲常与一个人的情一个人的良心,父母又是一个简单的词,谁没父母,遍地都是甲乙丙丁的父母。对待这个词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这理解可能千疮百孔。

看阿加莎的侦探小说,看死亡看人类之间的阴谋,看她道破真理之后嘲弄的表情,她不认为恨这种东西的致命性,我想她是对的,“恨”是会消失的,它不像爱有那么持久的强大力量。

恨是会消失的么,我有时候不信,可能是因为我蠢。

我的第一份恨,竟然给了我的家庭,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把这种高级复杂的感情给了自己最亲近的人,起码蚂蚁与单细胞动物,他们不会在夜里蒙着被单哭得像个傻逼,他们不懂那种微妙又危险的感情,我以为我会像他们说的那样子,什么我长大了就懂了我长大了就知道自己过多幼稚了我当父母了就知道了,只差最后一个没完成,剩下的成长,我迅速经过,但很抱歉,我还没懂。

可能还是因为我蠢。

老生常谈的话题,和母亲不和,从小到大一路打架闹别扭过来,没有过沟通,不怎么一起说悄悄话,不怎么一起逛街,我这个贴心小棉袄,显然不太合身,或者这个小棉袄自己成精了,不服帖了。说一件事,小学的时候,我妈抽屉里的一块裸钻不见了,然后她来质问我是不是我拿走了,并且活色生香的制造了一个理由,是我拿给我们音乐老师了,用来献宝和讨好,这什么跟什么啊,我一头雾水,当然是没有,但我也懂,小时候我有个不好的毛病,特别爱动家里的东西,东拿西拿的,我妈第一个就问我,她没错,但我真没拿。可她不管,反复询问无果之后,就已经升级到扬起巴掌作势招供,我也嘴硬,也是事实,就是没拿,结果就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场景,她拿了把剪刀,把来劝的姥姥锁在外面,就在我的房间里,举着剪刀逼问我。

就是逼问。

我吓坏了,看她每次就要落下来的剪子,我就哭着大喊,妈妈,是我拿的是我拿的。可当她收回,我就又一口咬定真的不是我拿的,这反反复复的举动是不是可笑极了,估计我妈也累了,也是哭笑不得,我却是战战兢兢的像上了次战场,到现在,我也记得,那是一张歇斯底里到有点疯狂的脸,那张脸是我妈的脸,像一个吃人的怪物,屈打成招这个词,想起来是真的委屈。

后来这钻石到底哪里了,我不知道,她到底发没发现她误会我了,我不知道,因为我的母亲从来不会向我道歉。她会跟我说,沟通?什么叫做沟通,你姥爷都是拿烧火棍和我沟通,更甭提心灵上的沟通。小时候我就很讨厌那个从未谋面的姥爷,想起来真是可笑,明知道,这和别人又有什么关系,我在想,小时候的妈妈,会不会也在恨着姥爷的爸爸,如果是,那我会心理平衡点。

第二件事,我知道我妈的病史了,竟然是抑郁症。这种病,第一次从小说里走出来,进入我的生活。请注意,这种疾病,不可忽视,它迅猛如虎,或许是现在生活中的一大隐患。

就在上中学的时候,因为家里一笔生意坏掉,那人拿着钱跑了一个月,一个月后回来了,却一分钱也不答应给我妈。有天我妈早上收拾着东西就走了,后来听我爸讲才知道,她准备了一桶汽油一包耗子药,准备和那个人同归于尽,可能是我爸敏感,老早就有预感,给阻止了下来,接着,我妈就发病了,一发不可收拾。她第一次发病是刚生完我哥的时候,我奶联合着一群小姑子对我妈不好,百般欺负,冷嘲热讽嫌弃我妈农村来的,配不上我爸,可我爸也不过就是个农村娃,自己本事,混到了外面。我能想到我奶的样子,当时我爸在外地赚钱,她一人对付不过来,精神就坏了,不吃不喝。我爸请了三个月假,每天就只照顾我妈,和她一起熬了过来。

这次发病,让我对之前她的某些做法,有了底。

我开始放软,那是一个病人,那更是我的母亲,她脆弱的像个小孩,我第一次知道这种精神疾病,并不是书上文艺青年所向往的那种东西,它是货真价实的疾病,致死。它病在脑子里,精神里,却拖垮整个身体,整个生活。没有药物可以快速有效的医好它,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死亡与绝望相依相伴。此外,这种疾病,给患者,更给患者的亲人,带来无尽的摧残,你想不明白,你如此爱身边的这个人,但这个人只想抛下你不管,只盼着死,你不知道是拿这个病还是这个病人撒气,你可以诅咒癌细胞,但不能对着她的脑子大吼大叫,他们太脆弱了,脆弱到不争气,如果他们真的走了,那活着的人怎么办。所以到后来,我一直很厌恶自杀的人,是真心瞧不起那些把又死又矫情的话挂嘴边的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死亡,死就是什么都没了,没那么好看,没那么皆大欢喜。

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妈迅速消瘦,每天就坐在沙发上发呆,两眼无神,既可怕又可怜,我问她在想什么,她平静的说,她看着家里浴室缠着的水管,就想拿来勒在脖子上,死了就好了。听她这么说,我又是一阵害怕,我害怕失她,即使我和她总是在争吵,但那是我的母亲啊,她温暖的手和香香的味道,是谁都给不了的。人真是可笑的动物,自动删选过后,留下的都是美好温存的画面,这是不是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足够治愈。

好在这个发病期过了,我又像上了一次战场。

关于抑郁症的常识,我是知道了不少,原来是有发病周期的,熬过了,就好了,但得死死的看着守着,这考验的就是身边人的意志。

我看着疲惫又开心的父亲,不禁想哭,这个男人,又在过我不知道的多少年里,陪着母亲过了多久呢,他想过放弃么,答案是没有,否则我的生命,就早不存在了。我和我爸聊了很久,关于妈妈的过,我决定像他说的那样,小心翼翼的维护这个家,呵护母亲,更像是一种保护,爸爸说,她是脆弱的,她只有我们三。

那一刻我觉得我长大了。

甚至我原谅了,原谅了一切母亲过的莫名其妙,这原谅听起来有点假惺惺,忸怩作态,毕竟我是女儿,她是母亲,但是你们又知道多少,关于过那些不好的回忆,它们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不会因为亲情的情分,少一点,或者浅一点,或者又因为以亲情之名,多了很多分的痛,与不可原谅,世界上所有的伤害与隔阂都是一样的,不分轻重,不分你我,都是痛,结结实实的,由表及里。

我可能理解了那句话。

恨是会消失的,它不像爱有那么持久的强大力量。

但我知道,我和我妈还是会有很多争吵,就像上个月我俩还在电话里因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理由很搞笑,我妈问我我男朋友近况,我说就那样,她阴阳怪气的说我看你俩都是玩玩的,他上班了又进社会了,你俩又异地,肯定背着你乱搞,也是,他乱搞你也不知道。当时听完我就火了,觉得这妈当的真是莫名其妙,泼冷水都泼的和情敌有一拼。后来我想了想,也许是我妈想表达,担心我被骗被欺负,但以她的性格,说出来就是这样子。我能选择一个会说好听话的母亲么,不能。

我的.耳朵与心不是一个高科技产物。

它不会自动转换成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东西,它需要倾听与交流,需要慢慢来,需要真诚的交换,但显然我妈和我之间,永远少了一个步骤,永远是一个过激反应,不管是实施方,还是被实施方,哪个都是一面墙,硬邦邦的,不会拐弯。

可能就像我哥说的,你俩简直就是一个样,连吵架都像是对面安了面镜子,要多像就有多像。有一天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梦,我嫁人了,我穿着红彤彤的衣服,美滋滋的坐在床上等待新郎来接我,我妈坐在我的旁边,她没有哭,我也没有,不像是别人结婚那样,哭得死活来,生离死别,我们都很高兴,那一刻特别好,我与她之间没有了任何隔阂,我只知道我要走了,幸福的过日子了,我妈也是祝福我的,为我高兴。是的,我不希望她做什么,她只对我笑笑就好了,我是个简单又直接的人,如果你是爱我的,就别伤害我,对我笑笑,让我知道,我们不需要任何语言的交流,这很难么。

所以第二颗金豆子,给原谅。

宋慧乔,最后大声质问笑的满脸褶子的修女,也质问神父与所有以感化众生的宗教,信仰,是的,她并没有原谅,又凭什么原谅,她以为自己原谅了,但谁都没有,只是哪一种方法让我们更好受一点,哪一种方法就是可行的,这方法与其叫原谅,不如叫逃避。我们不愿拿着别人犯的错来惩罚自己,除了原谅,还能做什么呢。

可真正的原谅,是来自于对自己的妥协,而不是给别人。

她骑着自行车,气喘吁吁地一路下来,等待体力耗尽那一刻,那一刻来了,像是和情人的每一次高潮一样,你以为心脏已经超负荷,在绚烂之极的边缘,要停止了,但是它没有,它继续且周而复始的跳动了,这就是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我们原以为我们会死,我们会因为失恋而死,与至亲的隔阂而死,爱人世而死,辞职而死,2012而死,但我们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可以继续恨的呢,活着的人,恒温,会呼吸,会到处走走停停,最重要的是,我们还会遇到更好的人,爱上他,和他度过一生。

而那些恨,太微不足道了。

对我的母亲,我也常常在想,若是无法真正沟通,索性就不在纠结如何沟通,就让她慢慢老,我慢慢长大,这比例会越发反转,但完美,看着她日渐嚷不起来的小身子骨,我竟觉得,她变小了,会是我的孩子,换我照顾她,当然,我不会原谅她的那些小性子与无理取闹,真想也拎过来打下屁股啊,这是原则问题啊,哈哈。

但是我会原谅一些,然后再原谅一些。

恨是会消失的,它不像爱有那么持久的强大力量。

爱是什么,自己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