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说人生经典句子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道家说人生经典句子

【第1句】: 跪求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 语录II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涤初玄览: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

道者开口动舌发言之词也。又云道者,虚无之无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道本无形,莫之能名,无形之形,是谓真形,无象之象,是谓真象。先天地而不为长,后天地而不为老,无形而自障,无象而自立,无为而自化,故曰大道。经云视之不见,故曰无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故为天地也。育者养也,长养阴阳故为生育也。阳者清也,上腾为天,阴者浊也,下潜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无精气,无以制66月之明,地无精气无以制山巅镇焉,人无精气无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66月禀阴阳之所运行,故知道之无情,随机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经云用之不可既,无情而运行66月也,66月者大道之用也。

故元气无形不可名也,经云道隐无名,乃生于天地,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者五行之子孙也。三才者万物之父母也,道者三才之宗祖也。故元气清静不可常名也。凡学道之人,且在观宗察行,若能智性无凝可以登涉大道之径,游于三才之外,常人无所能知也。

吾者我也,此明太上自言,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此故亦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意也。老君匠成天地,开辟乾坤,变化万物,不言我为,缘道法自然,不能名号,一则从有入无或从无入有,隐显无方,存亡自在。岂有常名之称焉。故经云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又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清者天也,正阳之无上腾为天,浊者地也,正阴之无下结为地。夫者发语之词也,夫道能清能浊,能动能静,以至大道无测,常名清浊,动静皆为至道之用。凡学道之士,若能明动静之无,安其位,则至道自来归之,动静合宜故为正色也。

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

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

【第2句】: 佛家道家的经典语录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来自:

【第3句】: 200高分

道家经典语录 【第1句】: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2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3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第4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5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6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7句】: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8句】: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9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10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11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12句】: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13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14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15句】: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16句】: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17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18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第19句】: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第20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第21句】: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22句】: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23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第24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25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第26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7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28句】: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29句】: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30句】: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31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32句】: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第33句】: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34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35句】: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第36句】: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37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38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第39句】: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第40句】: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第41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42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第43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44句】: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第45句】: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46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第47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48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第49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50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第51句】: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52句】: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第53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54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55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第56句】: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4句】: 求道教经典语录

【第1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2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第3句】: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第4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5句】: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第6句】: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也可参考《度人经》、《老子》、《吕氏春秋・贵生》、《云笈七签》卷十六《九天生神章经》、《阴骘文图说》 、《白话劝戒录》、《感应篇图说》。《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

【第5句】: 有没有好的佛学经典,道学经典的讲的是人生感悟,等等的句子和书籍

金刚经:《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着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抱朴子:《抱朴子》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自称“属道家”;“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称“属儒家”。“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抱朴子>;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葛洪写成《抱朴子》内外篇。

南华经:《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子,战国思想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一说今河南商丘东北)。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汉书 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第6句】: 佛教和道教的经典语录

佛教经典语录 【第1句】:一切皆为虚幻。

【第2句】: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第3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第4句】: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第5句】: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第6句】: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第7句】: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第8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9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10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道教经典语录 【第1句】: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2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3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第4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5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6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7句】: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8句】: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9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10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11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12句】: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13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14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15句】: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16句】: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17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18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第19句】: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第20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第21句】: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22句】: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23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第24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25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第26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7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28句】: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29句】: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30句】: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31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32句】: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第33句】: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34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35句】: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第36句】: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37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38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第39句】: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第40句】: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第41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42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第43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44句】: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第45句】: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46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第47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48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第49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50句】: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