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生与我朱光潜中的句子
【第1句】: 读《朱光潜谈人生》的读书笔记
《朱光潜谈人生》读后感
印象当中是自己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学习到的美学是朱光潜前辈写成的书。记得课上老师多次反复的提及朱光潜这个名字,也便印在了记忆里。再后来一想到或提到美学就会想到朱光潜这个名字,朱光潜在我的头脑中已经成了美学的代名词。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自己对生命及美学的认识,愈加认识到美学、审美感受对生命成长的作用。尤其是2006年9月,从山东全国首届教育家经典教育思想报告会归来后,就迫切的感到自己的职业需要美学,自己的生命发展需要了解和学习美学,所以2006年底自己选购了一批图书以备假期阅读,《朱光潜谈人生》就是其中之一。当初选择这本书是期望能在美学上有所新的发现和审美感受上有新的提高。读后才发现,这本书涉及的内容远远超出了美学的范畴,涉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是一代了不起的国学大师。在这本书里,他从理想、社会、事业、修养和艺术五个大的方面谈及人生,每一个部分里有若干个小的问题,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也经常被生活中的人们谈起。但经过大师的思考,却见的不同寻常。也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大师的厚重与对人生的关爱,仿佛置身于大师的课堂之上,思绪飞扬。
在他《谈读书》一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恰恰是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我不否认自己已经做到了热爱读书,但做的还是不够,也只不过是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但我并不是为了消遣的啊!所以,自己有必要考虑改进读书的方式。
这里我只能告诫我的学生,试图培养出专门研究所必学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就必须珍惜在校读书的时光,珍惜课堂的一分一秒,离开校园我感觉到很难再培养起来这种“经院式”的研究习惯了。而这种习惯又是未来生命发展所需要的,如何走好自己未来的路也当有一个周全的计划。
感谢大师的叮咛和殷殷教诲……我会不断走近您的近旁,也好使自己的生命散发出沁人的幽香。
【第2句】: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第1句】:人生价值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
【第2句】:就是指学问、艺术、道德这三种价值享受。
【第3句】:示例:当今社会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就是金钱,认为只要有钱,就是幸福。钱是重要的,但一味地向钱看,那就如同行尸走肉,这样的人生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谈。(意思对即可)
【第4句】:作者认为真正的幸福是拥有学问、艺术、道德这三种价值取向,并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同时也就达到最幸福的境界。示例:我认为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感受,如果真要把幸福定位在某个方位去追求,那么这个人是永远都不会幸福的。(意思对即可)
【第3句】: 朱光潜的谈交友摘抄友谊的名言警句
《谈美》经典段落摘录
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也有类似长城和《短歌行》的纪念坊留给后人,让他们觉得我们也还是很亲切的么了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形的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或是总长衙门,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它们在当时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太近,到现在则和实际人生距离较远了,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
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人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第4句】: “人生有什么意义”—读朱光潜《谈人生价值》
他在《谈人生价值》中写道,每一个人都有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斗鸡走狗”。
也就是说,个人理想有高低、雅俗之分,只要不违规乱纪、祸国殃民,而无对错之别。这肯定了个人追求具有物质化和世俗化的一面。
理想通常是通向幸福的桥梁,哲学家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但是幸福也是一种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幸福是一种享受”,享受者或为肉体,或为心灵。
朱先生指出,我们虽然不必如禁欲主义的清教徒之不近人情,但是我们也须明白:肉体的享受不是人类最上的享受,而是人类与鸡豚狗彘所共有的。换言之,口腹之欲、寻欢作乐是人和猪狗的共同爱好(豚,小猪;彘,zhi,去声,大猪),人类最上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
哪些才是心灵的享受呢?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就是对学问、艺术、道德的追求。如果只顾衣食保暖而对于真善美不感兴趣,他就成为一具行尸走肉了。
这说明求真、求美、求善是“人之成为人”的标尺,是人生价值的宏观方向。 朱先生谦称,“这番道理本无深文奥意,但是说起来好像很与迂阔”。
因为,灵与肉的冲突是一个千古以来悬而未决的哲学话题。但是,有感于因物质主义的笼罩心灵生活被视为怪诞无际的事情,他才希望青年人“及早确定自己一生的使命,去寻求自己的终身工作”。
(《读者》2007,【第5句】:卷首语)反观眼下国情,可以说这番话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古圣先贤孟子曾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这话剔除看不起老百姓这层意思以外,也算说得精辟。他指出人虽绝大部分同于动物,但“性善”却是人类高于动物的决定部分;人要做好人、做君子,关键在于克制兽性发扬人性,即“约身胜欲,以礼义齐嗜好”(钱钟书语)。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78岁高龄的茅于轼在《也谈人生的意义》(《读者》2007,1)中语重心长地指出,人生意义或者人生目的的大问题不是没人研究,恰恰是研究的人太多,各说各的,莫衷一是,搞得大家稀里糊涂,索性不闻不问,过一天算一天拉倒。他指出,以往的的研究不能说不对或没有价值,而是太抽象,太高大,过于理论化,没法付诸实践。
茅先生追悔、感叹自己年轻时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到老才认真地想这个问题。鉴于此,他把自己关于人生意义独立思考的答案和盘托出,那就是“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
当然,他所说的享受不光是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它不是指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是贪图一时的痛快而遗患无穷。总之,他的观点是既要愉悦自己又要“君子成人之美”。
这是“无忧是佛”以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现代版,很有过来人言传身教的经验之谈意义。 当代作家毕淑敏在《心理拒绝创可贴》(《养心的妙方》,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一文中谈到,她在演讲时,曾经面对过现代大学生尖锐的咄咄逼问“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坦率的作家只好实话实说,“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的时候,就反复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她的答案一语双关:“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这个答案赢得了现场莘莘学子暴风雨般的掌声。
作家进一步指出,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讨论,早已充斥在我们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拒绝。
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不曾被你内化,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
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教师和长辈们谆谆告诫过“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的一生到底要追求怎样的意义”。但是,试问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远景,当成了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生的决心呢?西方谚语曾曰“自助者神助”,哲学家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海南出版社)随笔集中也写道:“灵魂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上帝。
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说的都是信仰只有自己去追寻才能发现它并实现它。
其实,不单是中国的青年人在目标这个问题上飘忽不定、犹疑不决,就是美国的大学生也有很多人无法在青年时代就确立自己的目标。一则材料说,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毕业时,校方对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过去了,那3%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忍努力,成了社会的精英,而其余的人,成就要相差很多。这说明在人生目标的确立上,无论中国或是外国的青年,都遭遇到了相当程度的朦胧或是混沌状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生命的灯塔和旗帜,它指引甚至决定着个人的生命长度和生活质量。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们,找点时间,回过头来,殚精竭虑,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活着”、“我为什么上学”、“我怎样度过短短的这一辈子”等问题。俗话说,磨刀。
【第5句】: 傅雷家书谈人生与艺术1954
【第1句】:莫扎特既不知道什么暴力,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惶惑和怀疑,他不像贝多芬那样,尤其不像华葛耐①那样,对于“为什么”这个永久的问题,在音乐中寻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谜。莫扎特的朴素,跟他的温和与纯洁都到了同样的程度。对他的心灵而论,便是在他心灵中间,根本无所谓谜,无所谓疑问。
【第2句】:你不是一个作家,从单纯的职业观点来看,固无须训练你的文笔。但除了多写之外,以你现在的环境,怎么能训练你的思想,你的理智,你的intellect[才智]呢?而一个人思想、理智、intellect[才智] 的训练,总不能说不重要吧?
【第3句】:你到波以后常常提到精神极度疲乏,除了工作的“时间”以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工作时“消耗精力”的问题。倘使练琴时能多抑制情感,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可以减少疲劳。比赛距今尚有三个多月,长时期的心理紧张与感情高昂,足以影响你的成绩;千万小心,自己警惕,尽量冷静为要!我十几年前译书,有时也一边译一边感情冲动得很,后来慢慢改好了。
【第4句】:对外国朋友固然要客气,也要阔气,但必须有分才。像西卜太太之流,到处都有,你得提防。巴尔扎克小说中人物,不是虚造的。人的心理是:难得收到的礼,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认为是应享的权利,临了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望,所以我特别要嘱咐你“有分寸”!
【第5句】:反过来讲,我们和欧洲真正的古典,有时倒反隔离得远一些。真正的古典是讲雍容华贵,讲graceful[雍容] ,elegant[典雅] ,moderate[中庸] 。但我们也极懂得discreet[含蓄] ,也极讲中庸之道,一般青年人和传统不亲切,或许不能抓握这些,照理你是不难体会得深刻的。有一点也许你没有十分注意,就是欧洲的古典还多少带些宫廷气味,路易十四式的那种宫廷气味
【第6句】: 谈人朱光潜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
小题1:B小题2:C小题3:A 点评: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小题3:试题分析:B引用古谚目的是证明人的复杂性;C“就是美的历史”绝对化;D“认识世界”应为“整个运动”,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点评: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第7句】: 谈人生谈生命的富有哲理的句子
一)哲理诗句 【第1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第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第3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 【第4句】: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5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第6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7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第8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第9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 【第10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第11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第12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第13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二)生活情趣 【第1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第2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第3句】: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第4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第5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第6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第7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三)读书 【第1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第2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第3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4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第5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第6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第7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第8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第9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第10句】: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四)奉献 【第1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第2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第3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第4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第5句】: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 【第6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7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第8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第9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 【第10句】: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有贡献。
(白求恩) (五)战争 【第1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第2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第3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第4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 【第5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第6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7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第8句】: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第9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第10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君子于役》) 【第11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杜甫《石壕吏》) 【第12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六)雄心壮志 【第1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2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3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第4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第5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第6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第7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第8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第9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七)爱国 【第1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2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第3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第4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第5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之蓝关示侄孙湘》) 【第6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7句】: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第8句】:以身殉国,何事不为?(陆游) 【第9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 【第10句】: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第11句】: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第12句】:锦绣河山好收拾,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