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佳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龙泉山佳句

【第1句】: 写龙泉山的亭子段落

龙泉山

我家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家乡附近有一座山,名叫龙泉山,海拔大约有一千七百多米。

山上的景色很美,春夏秋冬各有各的奇姿。

春天,山上的冰雪融化了,花草树木盛开了,就像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大衣。

夏天,山上的杜鹃花开了,有红色和粉红色,远远看去,就像花环似的,围绕半山腰。

秋天,树上的叶子掉下来,金灿灿的,飘来飘去,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真美呀!

冬天,大雪纷飞,要是冬天你去爬山,就会变成“雪人”,我爱我的家乡,也爱龙泉山。

【第2句】: 龙泉山风景区的古代诗文中的龙泉山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灵泉名胜风光的诗歌很多,这里就春夏秋冬的景色各例一首。如 遥看青山山郁郁,

近观碧水水溶溶。

吐梅白玉树树异,

销柳苍烟处处风。 水声到地尽,

山色入楼多,

明月双溪柳,

香风十里荷。 全诗虽然不着一个“秋”字,秋意却溢满诗笺:

山静云生石,水清月满川,邻鸡声喔喔,寒雁影翩翩。 松骨挺天坚耐冷,梅腮破雪晴飘香,欲识灵泉景色好,凭楼百幅当盈窗……

【第3句】: 关于我爱龙泉山的作文还玩了真人cas

今天,我们和昊哥一家一起来到了丽水的龙泉山。

经过7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龙泉山附近高源家园。高源家园位于安仁龙泉山附近的农家。四面是山,屋后还有溪水流下,很像一个世外桃源。微微的风拂过脸颊,鼻中吸入的是淡淡的青草味,四周都静静的只有树叶的沙沙声,环顾四面的青山,我站在高源家园二楼的露台上,感觉整个人都醉在这片大自然中了。把行李放好,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我们便到楼下去吃晚饭。这里的农家菜好丰富噢,都是土产,有土鸡、土豆、毛豆、还有这里的特产夏菇,都是生长在这山里的。太好吃了,我一吃就是两碗饭,昊哥更别提了,一口气就是三碗,看得老妈她们目瞪口呆。

都说山中日月长,都七点多了,还看不到月亮。整个天空只有几颗若隐若现的星星。过了一会儿,只见后面山头上有一片金色的光晕,大家都激动起来了,月亮快升上来了。周围的树上都洒上了一片淡淡银光,我坐在露台上看着这夜色。大约又过了十多分钟左右,一片银光大盛,月亮终于爬上了山头,星星也多了起来,不再是朦胧的,这景色实在是太美了。回房后,我看见昊哥带了蜡烛,就叫他把蜡烛点亮,自己去拿了一块小面包,来到蜡烛旁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他称赞说:“不错,用蜡烛烤面包真是个好主意,正好我的肚子又空了。”我昏,原来他又饿了,真是消化优秀啊!

就这样,我们就着月光,烤着面包,吃得不亦乐乎。

【第4句】: 关于我爱龙泉山的作文还玩了真人cas

今天,我们和昊哥一家一起来到了丽水的龙泉山。

经过7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龙泉山附近高源家园。高源家园位于安仁龙泉山附近的农家。

四面是山,屋后还有溪水流下,很像一个世外桃源。微微的风拂过脸颊,鼻中吸入的是淡淡的青草味,四周都静静的只有树叶的沙沙声,环顾四面的青山,我站在高源家园二楼的露台上,感觉整个人都醉在这片大自然中了。

把行李放好,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我们便到楼下去吃晚饭。这里的农家菜好丰富噢,都是土产,有土鸡、土豆、毛豆、还有这里的特产夏菇,都是生长在这山里的。

太好吃了,我一吃就是两碗饭,昊哥更别提了,一口气就是三碗,看得老妈她们目瞪口呆。都说山中日月长,都七点多了,还看不到月亮。

整个天空只有几颗若隐若现的星星。过了一会儿,只见后面山头上有一片金色的光晕,大家都激动起来了,月亮快升上来了。

周围的树上都洒上了一片淡淡银光,我坐在露台上看着这夜色。大约又过了十多分钟左右,一片银光大盛,月亮终于爬上了山头,星星也多了起来,不再是朦胧的,这景色实在是太美了。

回房后,我看见昊哥带了蜡烛,就叫他把蜡烛点亮,自己去拿了一块小面包,来到蜡烛旁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他称赞说:“不错,用蜡烛烤面包真是个好主意,正好我的肚子又空了。”我昏,原来他又饿了,真是消化优秀啊!就这样,我们就着月光,烤着面包,吃得不亦乐乎。

【第5句】: 名句赏析

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

这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二年,得臂疾,往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请庞安常医治。疾愈后与庞同游清泉寺,那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洌,下至兰溪,水作西流,苏轼感而填写此词。

作者这时已是48岁的人了,旧时已是接近所谓“知天命”之年,而且又闻“萧萧暮雨子规啼”,羁旅之情,应当是沉郁的,但清明的山水给了他一个好感觉。臂疾已愈,庞安常又是个奇人,善医而聋,虽聋而颖悟过人,以指画字,不尽数字,辄了人深意(见《东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还是不差的,在这种情况下,忽见泉水西流,就激发起作者的不悲白发、虽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来。

于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妙句就这样诞生了。 黄鸡催晓、白发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

全诗用浅俗的语言,但“浅浅语亦觉不凡”,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语意,并使其蕴含韵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积极和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①。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

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

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

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十一日,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

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

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

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

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

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

台中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亡绝顶。

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人洪流中,没在水里不能出来。

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这时阳光明亮绚丽,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各种树浓阴遮蔽。

这山的土山没有树,而石山才有树。北边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树都长在北边。

浑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着一重山,苍茫看不到边际。

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葱,和恒山为伴。近处是向西延伸的龙山,龙山的东边是它的支峰,好像肩并肩、袖接袖地阻挡着沙漠。

过了一会儿,从峰西下山,寻找先前进入山峡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头向东看,见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因而又上到那里问那个人,他指着东南松柏之间,朝着那个方向走,就是上山时所见到的寝宫后面的高崖顶。

不一会儿,果然有一条路。经过松柏林,先前从山顶望松柏是一片葱青,好像是蒜叶草茎,到了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比虎风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

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是飞石窟了。 在这里面找你想要的吧。

【第6句】: 龙泉地名的来历的故事

龙泉地名的由来:因为有龙泉宝剑,龙泉宝剑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和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剑中之魁,闻名天下. 传说是:龙泉宝剑的传说:欧冶子铸剑图(一) 欧冶子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善铸造兵器,史载他为越王铸了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剑.是中国古代铸剑鼻祖. 相传欧冶子在铸剑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鼓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天精下之.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型)三,小刑(型)二;一曰湛庐,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这些宝剑是欧冶子得天上神灵相助,竭其才智才制作成功的,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宝剑.其中的纯钧剑,"观其华,如芙蓉始出;观其抓,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溏;观其断,崖崖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我们今天见到的越王剑,不正是如此吗?而巨阙剑,能"穿铜釜,绝铁粝,胥中决如粢米,故曰巨阙".巨阙剑利可刺铜锅,一个个决口就像切米糕一样.其两把宝剑的威力,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亦多有描写.如荀子:"湛,黑色也.湛庐,言如水而黑."即湛庐剑是一把黑色的刚柔并寓的剑.又如汉《淮南子·修务训》载:"夫纯钧,鱼肠.加以砥砺,磨其锋锷,则水断龙舟,陆属犀甲."纯钧和鱼肠这两把剑,在水上可以砍断巨大的龙舟,在陆上可以刺穿坚固的犀甲,其不凡的威力可想而知.传说中吴国公子光为得王位,派刺客专诸杀吴王僚,专诸一剑刺穿吴王僚的三层铠甲,用的就是鱼肠剑 龙泉宝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年.载:春秋时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铁英,作剑三枚,曰:『龙渊』,『泰阿』,『工布』. 南宋何澹:『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治子于此铸剑,其中一号龙渊.』龙泉原名龙渊,因剑而得名,唐时讳『渊』,改名龙泉.龙泉亦成为宝剑之代名,从此龙泉宝剑名扬天下. 这把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是名“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盘卧.是名“龙渊”.此剑铸造的技艺固然精湛,但它的闻名还在于无法知道其真实姓名的普通渔翁:鱼丈人.话说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这一天荒不择路,逃到长江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万顷.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故事见于《吴越春秋》.七星龙渊是一把诚信高洁之剑. 青瓷的传说:“越泥似玉之瓯”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浙江慈溪,这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地区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铸造了唐宋时期越窑的辉煌,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代代传颂,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汉代的工匠尽种种努力美化青瓷,在许多产品上有动物形象和几何纹样装饰,在1800年后的我们看来,却是满眼的古拙与朴实.到了唐朝,各类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瓷业生产出现遍地开花、相互争艳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慈溪上林湖地区是越窑中心产区,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迄今发现唐宋窑址170 余处.唐代有许多咏越瓯的名句,如顾况《茶赋》:“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2001年,越窑青瓷在沉睡了千年后的今天,在慈溪这块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上,在美丽的上林湖畔,在慈溪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承了传统制瓷工艺的龙泉制瓷工匠又重新回到了青瓷的发源地——慈溪上林湖,并在这里恢复了越窑青瓷的生产,使越窑青瓷再现辉煌. “九秋风露越窑开” 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把全国各地所产的瓷器作了评比:“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唐代邢窑白瓷的质量在当时是最好的,特别精细,是向朝廷进贡的瓷器.那什么样的瓷能够胜过邢窑白瓷呢?陆羽在《茶经》里把越瓷拿来做了比较,其结果是越瓷胜出邢瓷.或者以行内人的话来说,青瓷中的“秘色瓷”是胜过邢瓷的最佳瓷器.据孙迈平师傅说,。

【第7句】: 描写恒山的文章

【第23句】:游恒山记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恒山,五岳之一,位于山西北部。徐霞客,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十一日,风翳(yì)净尽[风平云散。翳,云雾],澄碧如洗。策杖登岳……[拄着手杖攀登恒山。策,拄着,扶着。岳,这里指恒山],面东而上,土冈浅阜(fù)[低矮的土山],无攀跻(jī)劳[没有爬山的劳累。跻,升,登。]。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qiú)松[盘曲的松树]离立[并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从此。是,代虎风口]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循,顺着,沿着。乘,凭借]。三里,有杰坊[高大的牌坊。杰,高大的样子]曰“朔方[郡名。这里泛指北方]第一山”,内则官廨(xiè) [官署]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shì)级[一步一步踩上台阶。拾,放轻脚步往上走]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很高的台阶]插天,庑[wǔ,堂四面的廊屋]门上下,穹碑森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穹,高。森立,密集的样子]。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就着改成一间屋子],曰会仙台。台中像[塑造]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jī)危[高]崖、登绝顶。还[huán,转,绕]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jiàn)道[偏僻的小路],遂解衣攀蹑[niè,踩]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绝顶,极顶,最高点],而满山短树蒙密[茂密],槎枒[chá yā,参差不齐的样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gǔ,水流急的样子]不能出。余[我]益鼓勇上,久之棘[jí,酸枣树。这里指有刺的灌木]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chéng)丽[明丽],俯瞰(kàn)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yì)[浓阴遮蔽]。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地名]城一方[一座城],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山名],西惟五台[山名],青青与此作伍[呈现出一派青色,跟恒山作伴。此,指恒山]。近则龙山西亘(gèn),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mèi)[肩并肩,衣袖连衣袖。形容靠得很紧的样子。比,并。袂,衣袖]下扼(è)沙漠者。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先前]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chì)[不止]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十一日,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台中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亡绝顶。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人洪流中,没在水里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这时阳光明亮绚丽,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各种树浓阴遮蔽。这山的土山没有树,而石山才有树。北边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树都长在北边。浑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着一重山,苍茫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葱,和恒山为伴

【第8句】: 求王守仁的事例,简介以及语录

简介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事迹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王守仁将去福建剿匪时(无大量军队),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作品《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无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即心学四诀: 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

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