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者们名句 继承者们经典语录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继承者们名句 继承者们经典语录

车恩尚(朴信惠饰):可是我们知道,在十八岁那段遍布荆棘的时间里,我们曾经流过多少泪,受过多少伤,摔过多少跟头 ,我们曾经多么激情飞扬。

金叹(李敏镐饰):十八岁的我们,曾经钟情,曾经喜欢,曾经流泪,曾经逃避,曾经屈膝,曾经无数次背离彼此。

车恩尚(朴信惠饰):可是尽管如此,十八岁的我们,还是奔向彼此,牵起了手,用力紧紧抱住了彼此

难下决定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想,只要想明天的事,只要想明天想做什么,答案就会不一样。

不会说话,又不会尝味道,你那张嘴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我喜欢上你了,比任何时候都认真。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你这个疑妻症早期患者

我们走得够远了 不要再走下去了

本以为你是一场美梦,没想到竟是一场噩梦

你在哪

跟谁在一起

什么时候走

别走

再跟我待会

我想你了。

以后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偶尔见到也不要打招呼

也不要互相问候过得好不好

就算时间过了很久很久

也不要回忆当初如何如何

不要笑着打招呼好像认识的样子

这顿你请吧,谢谢你的面。

你的梦想是登上史上最高的顶点,而金叹的梦想却是让恩尚成为他的世界

昨天你问我你是不是我的不幸之一。

不,你是我不幸中的万幸。

只要再次站起来就可以了,不断的站起来,总有一天不会再摔倒。~~金叹

您要给的那个世界 抵不过我身边的这个人

谢咯

不客气~

关于童年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童年乃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人的品性在童年开始形成。我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童年时的所学与所为。——夏巴尼

赞美童年吧,它在我们尘世的艰难中带来了天堂的美妙。——阿米尔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巴尔扎克

如果在儿童和大自然之间没有任何直接而生动的联系(它能促使儿童首先对宇宙生命的伟大奥秘感兴趣),那么,最鲜明、最绚丽的图景也不能使他动心。——俄谢德林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童年似流水一样的过去,时光是不老的,老的是人。走在时间里的人,于纷扰的世间,忙碌着做一些可有可无 的事情。混迹于人群中失去自己,再也找不回原来的模样了。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少年易学老难成。

幼是定基,少是勤学。——洪应明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儿童的天真和老人的理智是两个季节所结的果实。——布莱尔

把道路指给儿童们——人类整个伟大事业的继承者。〔俄国〕高尔基:《生活的故事》

孩子们,你们的未来万岁!〔俄国〕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全文,全部!

一、儒家   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王阳明。   代表人物介绍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二、道家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于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于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 老子

老子   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公元前604年,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市),生卒于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于抱犊山中。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着有《庄子》一书,大旨本于《老子》,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三、墨家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中底层的学者,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低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日后发展不大。   代表人物: 墨家人物

墨子   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于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今山东省滕州市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于楚、越。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还擅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四、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指的是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 法家人物

韩非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出身于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于荀子。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不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于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于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卫国(今河南安阳市)人,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于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并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商鞅在秦国前后实行了两次变法,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其后,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被处以车裂极刑。   五、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代表人物:   孙武   孙武齐国(今山东临淄)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孙膑   齐国阿鄄(今山东阳谷、甄城县)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   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   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着有《孙膑兵法》一书。   六、纵横家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后来的主父偃也是纵横家的代表,纵横家的着苏秦的《苏子》,张仪的《张子》等大部分在汉朝前亡佚。现在仅存的鬼谷子是纵横家唯一的议论著作。另有《战国策》是记录纵横家言行的书籍代表人物: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籍贯不详,据考为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苏秦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相六国,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   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   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   张仪是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   惠文君于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   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就在这一年五月卒于魏。《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

能表达出一个人迷茫无助,伤心的诗句和语句

【第1句】:

秋水一瞥荡心魂

夜夜思念有情人

枫叶红透半边山

寒窗失意再难寻

2

秋风清瘦帘空透

夜深灯昏泪滴漏

枫火黯然孤寺远

寒衣冷衾伤人瘦

3

秋暮孤鸿赏黄花

夜自独吟寻酒家

枫林坐爱红殇处

寒风劲扫落残霞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意思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都是虚幻不实的法,但是人们由于人我执与法我执,从而认为自己与一切法都是真实存在的,于是认为烦恼也是真实存在的,好像不断烦恼就没有清净一样。

佛教的成就者,他们就知道一切法包括烦恼都是虚幻不实的,既然一切法是虚幻的,那么还要执著它们干嘛呢?一切法之所以被我们认为是真的,就是因为我们执著的结果。如果不执著,你就会知道烦恼也是虚幻不实的,怎么能障碍我们本来就是清净的心呢?所以慧能才会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这是佛教禅宗的一桩公案: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其实,这也是告诫后世人,一切尽在自悟中,往外求道,执着于外相,不明自心,就如同缘木求鱼,终不可得。

关于卫生的格言和句子.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第6句】: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第7句】:让我们一起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第7句】: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第8句】: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第9句】:让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第10句】:向老师说声好,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坚持向老师真心地说声好。

【第12句】: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第13句】: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

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第14句】:以滥用水为耻,以节约水为荣。

【第15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

【第16句】: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

【第17句】:珍惜自己,关爱他人,革除陋习,从我做起。

【第18句】:告别陋习,健康文明。

【第3句】: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

【第4句】: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第5句】:讲文明,信科学,防非典,同行动。

【第6句】:珍惜自己,关爱他人,革除陋习,从我做起。

【第7句】:万众一心抗非典,众志成城保畅通。

【第8句】:科学、健康、环保、文明。

【第9句】:革除陋习,战胜非典。

【第10句】:告别陋习,健康文明。

【第11句】: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公共道德。

【第12句】:大搞爱国卫生运动,铲除病菌滋生土壤。

【第13句】:告别陋习崇尚文明,向不良卫生习惯宣战。

【第14句】:克服不良习惯,养成文明行为。

【第15句】:学道德建设纲要,扬文明行为新风。

关于读书的名句。

【第1句】: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第2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第3句】: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第4句】: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清)王豫

【第5句】: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英国)谚语

【第6句】: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清)袁牧

【第7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第8句】: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英国)谚语

【第9句】:进学致和,行方思远。——字严

【第10句】: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第11句】: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对联集锦》

【第12句】: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第13句】: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第14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第15句】: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别林斯基

【第16句】: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第17句】: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第18句】: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梭罗

【第19句】: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第20句】: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第21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孔子

【第22句】: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第23句】: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第24句】: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黑德斯

【第25句】: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第26句】: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第27句】:学风四戒:戒满,满则无求;戒骄,骄则无知;戒惰,惰则无进;戒浮,浮则无深。——报摘

【第28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

【第29句】: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高尔基

【第30句】: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第31句】: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

【第32句】: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第33句】: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

【第34句】: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第35句】: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

【第36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第37句】: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清)王永彬

【第38句】: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拉普拉斯

【第39句】: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元)许名奎

【第40句】: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第41句】: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王夫之

【第42句】: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清)左宗棠

【第43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第44句】: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华罗庚

【第45句】: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第46句】: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对联集锦》

【第47句】: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兰克林

【第48句】:足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第49句】: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宋)陆游

【第50句】: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

【第51句】: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第52句】: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第53句】: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第54句】:读书要玩味。——(宋)程颢

【第55句】: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清)章学诚

【第56句】: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第57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第58句】: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第59句】: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

【第60句】: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人都向往知识,一旦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熄灭,他就不再成为人。——南森

【第61句】: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第62句】: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第63句】: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乌皮特

【第64句】: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福尔特尔

【第65句】: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第66句】:书籍能引导我们进入高尚的社会,并结识各个时代的最伟大人物。——斯迈尔斯

【第67句】: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第68句】:书籍使我们成为以往各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继承者。——钦宁格

【第69句】: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在岑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柯里叶尔

【第70句】: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第71句】: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第72句】:没有哪本书坏到一无是处的地步。——小普林尼

【第73句】:书是灵魂最好的麻醉剂。——钱伯斯

【第74句】:有些人生来只会吸收书中的毒素。——琼森

【第75句】:一切书籍不是刀剑,就是梦幻;你可以用语言进行杀戳,也可以用语言进行迷惑。——阿·洛威尔

【第76句】:谬误百出的书可能是本有趣的书;而一点谬误都没有的书也许是本十分乏味的书。——哥尔斯密

【第77句】: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第78句】: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

【第79句】:那些你打算焚毁却又舍不得松手的书才是有用的。——塞·翰逊

【第80句】:书籍应有助于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中的一个:获取智慧,变得虔诚,得到欢乐,或便于运用。——德纳姆

【第81句】:我到处寻找安宁,却无处可觅,只有在独自阅读一本小书时,我才得到了安宁。——坎普腾的托马斯

【第82句】:真正的书籍应是黑夜和沉默的产物,而不是白昼和闲聊的果实。——马塞尔·普鲁斯特

【第83句】:书有自己的命运,要视读者接受的情况而定。——忒伦提乌斯·摩尔

【第84句】:读者的好恶能决定书的命运。——莫鲁斯

【第85句】: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第86句】: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我们年轻时读了书,年老了又把它们记起。——赫兹利特

【第87句】:提防那只念一本书的人。——拉丁谚语

【第88句】:书籍是幸福时期的欢乐,痛苦时期的慰藉。——法国哲学家阿兰

【第89句】: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德伯里

【第90句】: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第91句】: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拉布雷

【第92句】: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冈察洛夫

【第93句】: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第94句】: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乌申斯基

【第95句】: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搞自:格言网

【第96句】: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第97句】: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宋)朱熹

【第98句】: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提

【第99句】:拥有书籍就是教养的证据吗?果然如此,谁在教养上足与拥有满屋子书籍的书店主人抗衡。——路基亚诺斯

100、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仅仅对那些会读它们的人才是好的。——皮丁

读书的名言名句

【第1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第2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第3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第4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第5句】: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第6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第7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第8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第9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第10句】: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第11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第12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第13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第14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第15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第16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第17句】: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第18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第19句】: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第20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第21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第22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第23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第24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第25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第26句】: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第27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第28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第29句】: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第30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第31句】: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第32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第33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第34句】: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