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包容的语录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早年好学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周游列国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着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孔子之死
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经典语录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不学礼,无以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不忍则乱大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能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关于包容的唯美句子有哪些
【第1句】:宽容就是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难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
【第2句】:我们常常抱怨眼前的这个男人,为什么不能更隐忍、更宽容、更幽默、更平和、更善解人意一些。如果他爱我。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不能更隐忍、更宽容、更幽默、更平和、更善解人意一些。如果我爱他?女人习惯被动,所以习惯要求对方。
【第3句】: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才会看见心灵的宝藏;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才会看见门外清明的风景;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人间的繁花满树与灯火辉煌才会一片一片飘进窗来;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我们才能坦然勇敢走出门去,一步一步走向光明的所在。
【第4句】:把自己掩埋在黑夜,也只有这样对我来说才是最安全的释怀;泪不一定要流,苦待不一定要暗然;无须太多理由与借口…有夥包容理解的心怀就已足够。
【第5句】:在心里放一面镜子,让自己随时可以变得透明,包容你所看到的世界。
【第6句】:宽容是一个人心中的根,人们的宽容在心的深处徘徊而升华;宽容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们的举动因为宽容这个灵魂辗转而改变。
【第7句】: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宽容要以退为进、积极地防御。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宽容。宽容的最高境界是对众生的怜悯。
【第8句】:“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让我们在人生之旅中提高个人修养,不断培养宽容这种良好的品质,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坚信宽容会给你带来快乐和幸福,并且你最终就能从宽容中获得莫大益处。
【第9句】:爱情无须刻意把握,越想抓牢自己的爱情,反而越容易失去自我,失去原则,失去彼此之间应该保持的宽容和谅解。
【第10句】:宽容的人最为性急,耐受力强的人最不宽容。
【第11句】:宽容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磨擦的润滑剂,是消除彼此间猜疑积雪的阳光,是沟通彼此间心灵的桥梁。
【第12句】:能宽容,就能得人。夫妻间除了要有爱情有信任,还要有宽容,总是为小事斤斤计较,就不可能白头偕老;朋友间没有了宽容就没有了友谊,因为宽容是友谊的题中之义;领导宽容,就可以使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
【第13句】:宽容似火。因为更进一层的宽容,不仅意味着不计较个人得失,还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心平如水的宽容,已是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感动。宽容,能融化彼此心中的冰冻,更将那股爱的热力射进对方心中。在这充满竞争的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宽容吗?选择宽容,也就是选择了关爱和温暖,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第14句】:大海因为宽容,而变得浩瀚无边;天空因为宽容,云彩绵绵而美丽动人;山峰因为宽容,汇集细土尘沙而巍峨耸立。人——应该学会宽容,才能放出异彩。
【第15句】:宽容就是不计较,事情过了就算了。每个人都有错误,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限制了对方的发展。
【第16句】: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聪明的人就应该学会宽容的处世之道。多一份宽容,我们就会像弥勒大佛一样笑口常开;多一份宽容,我们的生活就会增加一份真诚和美丽。
【第17句】:宽容就是潇洒。宽厚待人,容纳非议,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难得人世走一遭,潇洒最重要。
【第18句】:不敢去爱,不敢去接受,不敢去面对,于是带来的只有伤害,选择承受,选择包容,选择面对,却选不了前世的轮回。
【第19句】:不要把问题过度放大。抱持宽容态度,以倾听来代替争吵,让自己变得更温柔与仁慈。爱有多深,包容与体谅就有多深,做个善于体谅的人。
【第20句】:宽容是雨,滋润了多少人的胸膛;宽容是风,吹散了无数人的惆怅;宽容是灯,点亮了几多人的希望;宽容是河,容纳了如许多的梦想。
有哪些关于吃饭的温情语录
谢谢回答!
要说有关吃饭最温情的语录:
我认为还是前几年流行于高考前,无论你认为是煽情也好,你定义为“鸡汤”也罢,但这位母亲给女儿的嘱咐,我认为是最温馨的提示:
孩子,
没有满分的人生,
也没有零分的境遇。
所以,
莫要执着金榜题名,
也莫要忌讳名落孙山。
——考好考坏,
妈妈都等你回家吃饭,
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那个人!
这是一个母亲爱的宣言!
【鹧鸪天*一饱清欢慰平生】
作别红尘万事虚,得闲欢饮偶行厨。
豪门盛宴富八珍,百姓飧餐常令蔬。
酒斟满,情欢愉,春风化雨小红炉。
煎炸蒸煮光阴度,一饱平生大丈夫。
这是一个平常夫妻日常生活的真情告白!
【定风波*白菜】
翡翠青影齐牡丹,身缘赢得世家怜。
白石信笔留遗作,岂可,利交权贵众人攀。
百姓只为过冬藏,不慌,炒熘汤煮味清酸。
饱暖闲人嗤一鼻,虚伪,平实炊烟家常餐。
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真实写照!
再次感谢平台!
孔子关于治国的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治国方针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中的孔子语录你最欣赏哪个
小人与女人难养也!女人为何全是小人呢?主要女人比男人能生产,且有三个月的假期,而三个月假的第一个月,女人那时绝对禁处,不让男子碰的。平常月例假也是,。心理生理变化大,从闺女变成母亲,虽提升了,却把爱百分之八十转移到儿女身上!没办法的事,有些男人不理解做母亲的难处!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您如何解读孔子的这段语录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语出《论语》。
孔圣人在二千多年前,告诫大家,一个人不好,大家都厌恶他,要去观察他,看他到底哪里不好,我们再去讨厌他。一个人受人尊敬,大家都去追捧他,我们要去观察他好在哪里,然后再跟大众去尊敬他。
孔子是奉劝人们:万不可墙倒众人推,盲目跟风,比如,某某犯了一点过失,大家没调查清楚,就跟着起哄,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地去口诛笔伐,恨不得再踏上一只脚,置人于死地而后快,这是今天网络发达的通病,立志不犯这样的错误了,从我做起。
孔子关于“仁”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要理解“仁”的核心理念,在《颜渊》篇中,这几段话非常有代表性:“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的核心理念,概括起来,就是克己、爱人、复礼。就“仁”而言,更核心的是“爱人”。
孔子的“仁”是为了“复礼”,“复礼”是“仁”的目的。孔子讲“仁”不离政治理想和施政理念和方策,孔子的道德是君子之道,不是普通的小人之道。所以他的“仁”不是以自身为目的,“礼”才是“仁”的归宿。
复礼必须通过爱人的方式才能达到,这是孔子继承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提出的特色理念。
爱人,是“仁”的特征。由于这个爱人是为了“复礼”,所以这个“爱”是和“礼”的等级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有等差的爱,是先爱亲,后爱人,由爱人,以致爱上、爱君、爱国。这和墨子提倡的“兼爱”不同。如何算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道,很明显就是指“仁”和“礼”,也完全适合于描述“爱人”的表现。关于忠恕,论述很多,主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待人要宽容。
要“爱人”必须克己。要“爱人”也不是容易的事,自然而然的事,孔子也慨叹,没有见过有好德如好色者;说当时能见到赴汤蹈火的群众,没见过为仁而死的百姓。(“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但也认为,要达到仁没有多么难,要仁就可以得仁,并且不应该埋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克己是要改变自己的那些低级趣味,获得良好的道德修养。克己是到达道德理想的必须的条件和途径。孔子的克己特别是对君子说的,克己方面,主要是“修己”、“约”、“戒”,提倡通过内求的方式提高道德修养。达到爱人的境界,最经常的方法就是“自讼”、“自省”、“自责”等等。
后来我们看到的情况要比孔子当时的情况好得多。经过儒家德治长期治理的熏陶,为道德理想而死的仁人志士并不少见,这也是孔子的理想。孔子当世之时,礼崩乐坏,那么说不足为怪,所以孔子感到这么下去就没有救了,所以很着急,君子学生,要“当仁不让于师”,勇于担当,做实践“仁”的表率,可以急不择路,先师而行,就不讲先后了。“天地君亲师”才是真正的顺序,相对于天地君亲,师在后面。可见“仁”的背后有更高的目的,是“礼”让”爱“呈现出超出对"爱“ 的一般理解的阶梯式的层级结构,这也是容易对孔子误解或者被孔子迷惑的地方之一。
孔子关于“仁”的理念,是服务于政治的,政治方面就体现为德治,这种德治对依靠社会和谐促进进步,有积极的意义,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思想资源。当然不能讳言,同时也带来道德泛化的倾向,历史上的德治变成了人治,人治又变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治”,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和合理生活追求,使社会活力受到压制。另一方面,把政治理解为德治,把政治这个复杂的社会活动,全部纳入道德之内,显然是不合适的。政治活动,比道德要复杂得多,把道德推广到政治的各个方面,用道德观代替政治观、历史观,造成政治、历史领域很多的道德悖论。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现在对政治和历史问题的分析,使得许多政治观、历史观,达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程度。
《论语》记录的孔子论述“仁”的地方是很多的。按题主期望,把《论语》中有关“仁”的较常引用的论述录记如下,供参考。多处出现的,以第一次出现的篇章为记。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阳货》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仁而不仁,如礼何?仁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关于烟、酒的情感语录有什么分享吗
抽烟的人都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