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中的好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故宫博物院中的好句

他曾凭一部小说火遍全国,

半亿人看过他的作品,

王朔、苏童、莫言等,

赫赫有名的作家都视他为伯乐。

可他却在名声最盛之时两度消失!

再出现时,

他就成了人们眼中的“神经病”,

成天只会到处捡破烂……

可他却因此而越来越牛,

牛到今天都让你难以想象!

他,就是马未都。

1955年3月22日,

他出生于北京的部队大院,

父母都是军人。

而他小时候几乎就没享过福,

童年经历十分坎坷。

因为政治运动,父母被革职下放,

到小学四年级,他就无学可上了,

直到现在他的履历学历那一栏,

还都是填写的小学四年级。

当他14岁时,因为最高指示,

父亲又不得不带着他,

进了东北五七干校。

干校住处拥挤,

他们一家与另外一家三口,

全挤在一间房里,

每天食不果腹,忍饥挨饿,

坚挺的父亲曾和日本人拼过刺刀,

没一个怕字,

而那样的年代却让他哀叹自责,

为全家的一口饭几度落泪,

这是他毕生难忘的童年记忆。

后来,他加入了文工团,

团里让他扮演的第一个角色,

竟是《红灯记》里的一条狗......

如此暗淡无光的日子,

读书成了他唯一的慰藉。

干校邻居有本《红楼梦》,

他借来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

从此,

无论好书,破书,是书他都读,

无论好句,难句,每句他都品。

他在书中找到了乐趣,

在书中学会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后来他终于从干校回北京,

可还没来得及开始新生活,

1973年就又被发配去上山下乡,

在京郊插队落户,这又成了他的一段,

艰苦到难以描述的青年经历。

1975年,他终于可以返回城里了,

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做机床铣工,

从14岁到20岁,

他的命运被时代牢牢裹挟,

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就这样全部都荒废了,

现实在他的耳边叫嚣:

认命吧!认命吧!

老实做个工人,平庸度过一生!

可他偏不,

他决定用尽所有气力去冲锋,

用尽所有的努力去击碎所谓的宿命。

那样的年代幸好有书可以读。

他每天一工作完,

就躲进角落里看个不停,写个不停,

身高【第1句】:78米的他,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瘦得不行,

他觉得这点份量,

一对不起自己,二对不起社会,

干脆就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瘦马。

1981年,《中国青年报》整版,

刊登了一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

讲述的是一个车工,

被车间女神爱上的故事。

轻快明朗的文风,

一下子就赢得了万千读者的心,

这篇小说的作者不是别人,

正是“瘦马”马未都!

当时《中国青年报》的发行量是500万份,

一份报纸10个人看的话,

也就是说半个亿的中国人,

都看过了这篇占了一整版的小说。

他一夜之间就爆红全国,

读者的来信堆满整辆卡车,

不久后,他就此从混迹市井的工人,

一跃成了《青年文学》杂志社的编辑。

当时编辑都是大学毕业生,

他呢?半路出家,

学历还只是个小学四年级,

可他却有一双别人没有的慧眼。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水扫地,

然后查看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

挑出其中好的给主编,

其中投稿者不乏如今的文坛大豪,

可当时他们都名不见经传。

著名作家王朔那时没名声,没地位,

杂志社一看王朔名字:

“呸!雏儿,贴五分钱邮票原稿退回。”

而他一看稿件反应却是:

“嘿,打开瞅瞅!”

王朔的小说《橡皮人》,开篇写道:

“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

这也太色情了吧,

大家都说王朔是流氓,

可他当时就被这句话惊着了,

就觉得王朔很有才华,

非要推荐发表这部作品,

甚至还为此在杂志社拍了桌子,

之后被发表的《橡皮人》就引起了巨大轰动。

从此,王朔将他视为伯乐,

并这样描述他们两人的相遇:

"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吗?

在最黑的地方见。"

著名作家苏童之前只发过一篇小说,

而苏童人生中的第二、三、四篇小说,

也都是他发掘的。

后来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

被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该片一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并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就连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名扬世界的莫言的书稿,

也都是曾经经过他的手。

除了编辑,他自己的创作也没撂下,

他发表了报告文学《人工大流产》,

并出版小说集《记忆的河》,

他说:

“中青社为我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

我是小说,他是诗歌。

只不过就是我没自杀,我要是自杀了,

我就跟顾城一样有名。”

1990年,正值文坛繁盛之际,

他却突然从文学圈消失了,

据说他是第一个把工作裸辞的人,

就给出版社打了个电话,

说了一句话:我以后不来了!

他的理由是:

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

从26到36岁,整整十年,

最好的青春光景全都在文学上了,

本以为可以一辈子弄文学,

可10年间中国的文坛堕落了,

文化圈变成了名利场,

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

他拍拍屁股就走,头也不回!

之后便一头扎进了影视圈。

他和王朔、刘震云等好友,

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

他担任秘书长,创作室集结了,

当时国内大批优秀中青年作家,

堪称国内最早的编剧工会。

1990年首播收视率达到空前【第90句】:78%的,

国内电视史上第一部室内剧《渴望》,

你一定知道,

可它就是出自他的创作室,

你一定不知道吧!

《编辑部的故事》,

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而这部电视剧也是出自他的创作室!

他还和作家海岩,

一起开办了“海马歌舞厅”,

但由于经营不善,几年就倒闭了,

可之后,他以此为素材,

创作的电视剧《海马歌舞厅》,

却大受欢迎。

这部电视剧的创作阵容可谓空前强大,

有马未都、王朔、海岩、刘震云、

莫言、梁左等20位作家,

20位作家,共写40集电视连续剧,

实乃空前绝后。

可就在他的影视事业,

进行地如火如荼时,

他清醒的发现这影视圈比文学圈,

还势利、还赤裸,还名利场

......

于是他挥挥手,又从影视圈消失了,

之后一头扎进了冷门的老物件收藏里。

他说:“文物像雪茄,文学像香烟,

吸了雪茄之后就觉得香烟没味。

又如白酒与啤酒,爱上白酒的浓烈,

啤酒就不再是酒了。”

他觉得中国文物,

包含了中国文化几乎所有的信息,

文物对他的智力挑战远远超过文学。

其实早在做编辑时,他就迷上了文物,

那个年代,人们没有文物意识,

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

很多精美器物一度是给家里,

招灾惹祸的东西。

所以,古董、字画、古迹,

成了该砸该扔的“破烂”,

文物不仅遭到史无前例的毁灭,

还被拿去交换外汇,

仅【第70句】:80年代,

中国就有2000多万件文物被出口。

可他却迷上了这些“破烂”,

当时他的工资只有五六十块钱,

可他却咬牙买下一个四扇屏,1600元,

当时都足够买台最时髦的彩电了。

四扇屏刚买回家不久,

家里就进贼了,那天回到家,

他惊出一身冷汗,急忙冲进房去看,

电视让人抱走了,音响也被盗去了,

凡是值钱的东西几乎被洗劫一空,

唯独四扇屏完好无损,人家没稀要。

他特高兴,心想,

这小偷真仗义,不偷这个,

然后自个儿高高兴兴地去报案了。

警察局里的人干了几十年的,

从没见过这样开心来报案的,

他们后来还问别人:

“这马未都是不是特有钱,

要不怎么丢东西还高兴呢!”

他爱上文物

魂牵梦绕,日思夜想。

有次他看到一户人家有文物,

就天天跑去给人家,

搬蜂窝煤、扛大白菜,

大爷大妈的叫着,

干完活就抱着瓶子看,

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时间久了,

大爷跟他说:“你喜欢就拿走吧。”

一次他看到一个大桌子特别好,

可桌子太大,家里又放不下,

他居然跟媳妇商量把床挪出去,

然后带着一家人就睡桌子。

这痴迷样,在许多人眼里,

实在是个冤大头,“神经病”,

甚至有人讥笑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

经常胡同里的大爷大妈看到他,就嚷嚷着说:

看,那个收旧板凳、旧椅子的又来啦!

如果说,传奇是寻常人的趣谈,

那么先锋就是尽力取悦自己。

在马未都的江湖里,

宁当先锋,不做传奇!

他丝毫不顾别人的眼光,

继续天天到处捡“破烂”,

光喜欢还不够,他还要“琢磨”,

他买了一个青花罐,

就天天放床头看,看了几百遍,

还觉得没看够,

直到品出几分“与古人神交”的滋味。

他从没学过文物知识,

就去看书,谦虚地去问懂行的人,

1988年,

30岁的他结识了74岁的收藏家王世襄,

没事就往王老家里跑,

听王老聊古董,听着入迷。

他说:

“凡是专家我都去找他们聊。

等到豁然开朗的时候,就一个人偷着乐。”

为了弄清历代陶瓷的基本特征,

他几乎天天泡在故宫博物院里。

博物馆很少有人光顾,

深宫殿宇,空旷无人,

他就一个人在展厅里痴痴地看,

陶醉在一种别人难以领会的情趣中。

展室光线不好,后来他每次去,

就带着手电筒,对着一件件瓷器照着看。

天天来,每次还流连那么久,

工作人员都不禁怀疑:

他是不是来“踩道儿的”?

后来每次他一来,

工作人员就先通知保卫部,

时时刻刻防着他盗窃,让人哭笑不得!

时间久了,他眼力也练出来了,

连馆里每件瓷器怎么摆放的,

都记得滚瓜烂熟。

一天,他跟工作人员说,

展厢里的一个瓷瓶有人动了。工作人员说不可能,

结果一查,果然有人为拍照而动过它。

从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都对他的痴迷和执著非常佩服。

一个工作人员忍不住问:

“我还没见过像你这样对瓷器着迷的人,

你这么着迷,是不是想当专家呀?” 他只是笑笑说:

“我什么家也不想当,

只是玩玩而已,

要玩就得懂得它,认识它。”

就这样,一路看一路买,

他白手起家,没有家世渊源,

全靠自己的一双慧眼和胆识,

从一个不知收藏为何物的青年,

玩成了有名的大玩家,

兴趣这株旁枝,茁壮发展成了参天大树。

到90年代,包括陶瓷、古家具、

玉器文玩等藏品在内,他的藏品已逾千件。

在民间收藏圈内,他的大名无人不识,

人人尊称他一声:马爷。

许多玩文物的人,

都因为贪婪家败人亡,可他没有,

文物圈都说:

“马未都与很多从事文物收藏的人,

最大一个区别就是,他是一个文人,

文人内心有情怀,

他并不是只看到文物升值空间,

是想用收藏来呈现文物的文化价值。”

他也从不为钱而倒买倒卖,

有个台湾商人看中了,

他当初花200块钱买的碗,

开价1万美元,他没卖,

当初1600元买的四扇屏,

后来有人开价一百万,他也没卖。

在他看来,

钱是一样的,而古董各有各的美妙。

偶尔为了能买更好的藏品,

不得不处理掉一两件古董,他就心疼不已:

“它们跟自己养的孩子似的……”

许多人搞收藏,

喜欢偷偷藏起来欣赏观摩,

可他却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他决定要办个博物馆,

将文物的美好分享给更多人。

可要让一个人完蛋,就让他吸毒;

要让一个企业完蛋,就让它建博物馆!

企业都难以办到的事,

他却想凭一己之力去做,

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而他却铁了心,倾家荡产也要办。

私人建立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这是一件空前绝后的事,

行动者必须具备:

足够的金钱,够理想主义,

够无私无畏,孤军奋勇,

舍私利成大义。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

能出现满足这些条件的一个人,

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而他,却在这个时代出现了。

1996年,经过多年努力,

马未都居然真的开办了,

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他说:

“观复”二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其意: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

我在这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着。

世间也唯有博物馆这样的地方,

配得上“观复”二字。

在观复博物馆里,还有一张被他命名为,

《我与古人真诚地站在你们面前》的照片,

赤子之心,由此可见。

观复博物馆里的上千件藏品,

八成以上来自他的个人私藏,

件件都是传世珍品。

比如这件磁州窑梅瓶,

器形硕大,画工娴熟,

花草装饰舒展,属磁州窑瓷器精品,

目前已知相同品种的器物不超过3件。

还有这件黄花梨框彩芯围屏,

是目前已知的海内外孤品,堪称国宝。

观复博物馆还一改,

博物馆板着脸教化大众的姿态,

用最接地气的形式,

让冷冰冰的古董珍宝,

在亲切的氛围中重焕生机,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

博物馆还搞起了时髦的直播。

更有趣的是,

观复博物馆还有五只猫馆长。

五位猫馆长

他本无意养猫,

但碰到被人遗弃的猫,

他实在不忍心,就收留了。

除了这五位猫馆长,

后续又加入了许多猫馆员,

从2003年他收留第一只,

被遗弃的猫开始,

到今天博物馆的猫已经有30只了。

他说:

这个世界科技发展太快,

人情似近却远,似亲却疏,

似无话不谈却心存芥蒂,

可猫们不会如此势利,

它们会对每一个主人,

每一个客人一视同仁,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他还有趣地,

对来参观的小朋友们说:

“观复猫们是一个亲密的大家庭,

我,是它们的马霸霸。

希望小朋友们喜欢观复猫。”

随着年龄增长,

他不仅没“落伍”,名气还越来越大。

各种节目都纷纷找他出演,

2008年百家讲坛的《马未都说收藏》,

更是让他广为人知,

他成了中国古玩界的第一号代言人,

身价上亿。

人人说起他都是竖大拇指:牛!

究竟为何?

因为他立身高洁、做事凭良心。

他经常作为鉴定专家被请去当顾问,

古董的真伪、成色、估价,

全都由他说了算,

一次,拍卖行有件东西觉得起拍价太高,

打算退回去,据说,

那是一件康熙年间仿“成化”的瓷器。

可他一看,顿时惊呆了:

这哪是仿品?

分明就是明代成化年间的古董瓷。

他立刻直言相告:

“这东西不但是真的,还是成化精品。”

经过鉴定,证实了他的结论,

最终居然拍出220万元高价,他说:

“但凡我掺杂一点儿私心,

糊弄拍卖行几百万元,特简单。

只要我说一声‘退’ ,然后问清货主是谁,

让底下人打个电话,就把东西揽过来了。

但是,我绝不搞这种小动作。”

一天,李翰祥导演突然打电话说想见他,

见面后,李翰祥说想处理自己的古董,

给了他一个清单和价钱,他说行,

咱们之后谈谈价钱就行,

然后李翰祥就走了。

结果没想到第二天,

报纸上就登出了李翰祥猝死的消息,

原来,李翰祥跟他见完面后,

就直奔拍摄场地,

到那里拍了一个镜头就倒下了。

李翰祥去世后,李翰祥儿子找到他,

他只讲了一句:李先生将这些东西,

临终前托付给我是缘分,

我不讲价,照单全收。

所以有人说:

别人收藏的是价,他收藏的是情!

究竟他牛在哪?

牛在他在人人讲假话的年代,

敢讲真话。

凡是看不惯的现象,他都会不吐不快。

前不久,北京红黄蓝事件,

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公众人物都不敢发声,他却敢,

还发了一篇声明,他说:

幼儿园是社会最为脆弱的地方,

为什么三番五次地受到伤害,

这种上市的大公司发生问题,

如此不诚恳,耍文字滑头,让人无法接受。

我有一个简单有效治理此事的办法,

在此献出:

全国幼儿园必须安装无死角的监督视频,

视频除园方可以使用以外,

所有入托家长有权利随时,

通过自己的手机监督孩子的入托情况。

他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不看书的。

我们今天全社会的文学修养都不够,

因为社会不躺在文学上生存。

当然,我们更不注重史学,这非常可怕。

中国近几十年的大片,都能看出来,

创作者不读书、没思考。

他还说:法律是高成本的社会治理手段,

当你用一道铁丝网就能拦住人,

就犯不上筑一道高墙;

在国外的机场,地上划条线,没有人会逾越;

在中国就得拦着,

每个角上站一个人看守,那成本多高啊。

社会若没有忠又没有孝,

就剩下一个功利的“义”时:

当我跟你讲义气的时候是求回报的。

那我们这个国家怎么治理?

完全靠法制,

但一个完全靠法制治理的国家,

是最没有希望的。

究竟他牛在哪?

牛在他骨血里的中华文化情结。

凡是和收藏有关的节目,

你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一身中山装,花白头发,

还是那张贼贼的脸儿,

上台就抖文化段子……

鉴宝、出书、出席各种活动,

有人说他到处捞钱,为名为利,

他确实是为名为利,

可他想要的名,是名副其实,

渴望的利,是利在千秋。

他愿意做一个布道者,

让中国人体会中国文化的妙处,

提升中国年轻人的美学认识,

他以一己之力,

承担起了古今文化延续的重任。

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还淡泊修心,千金散尽!

他说:

“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我不希望儿子形成对财富的不良心态,

并由此轻薄诚实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这些文物应该让更多的人来分享,

这肯定比家里藏着更有意义。”

散尽,是一种豁达,

更是为了让宝贝拥有更多的前世今生。

观复博物馆创办20多年,

在他的努力下,

观复已从自掏腰包赔钱倒贴,

到如今靠门票、讲解服务扭亏为盈,

而且在几大城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08年一份资料显示,

全国200多家博物馆,

绝大多数靠财政拨款。

首都博物馆的投入就高达8500万元,

而作为私营文化机构,

“观复”没花国家一分钱,根据运营成本,

“观复”每接待一名游客,需要花费150元;

但每张门票只收50元,

尽管如此,财务状况仍能基本持平,

如此成果实在来之不易。

可现在他将为之倾尽所有心血的观复,

居然也打算全捐了!

哥窑纸槌瓶 宋 观复博物馆收藏

这里面的宝贝随便挑出一两件来,

都可能是价值连城,可他是说捐就捐了!

圈里的朋友,像冯小刚几个北京老炮儿,

聚在一起聊起他裸捐这事,都心疼。

可他说:我不是商人,不需要子承父业,

说我不心疼吗?

我一辈子的心血都在这些物件上,

可我想要博物馆继续走下去,

这就像动手术,手术之后才能更健康。

他这话一说完,

每个人都是竖起大拇指说:马爷,牛!

而他做这事还特不乐意被人知道,

他觉得:

善与人知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必是大恶。

他还有一句话更狠:

善与人知便是恶,

恶恐人知便是善。

无奈他名气太大,

想不为人知还真不容易!

他说:“如果有一天,

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

依赖的一定是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其他。

我认为,最终能救中国的,

一定是我们自己的文化。”

而文物里就蕴藏着浩瀚伟大的中华文化,

留存着中华民族跳动的生机。

所以,他打算捐出观复博物馆,

将其完整有效地留给全社会,

继续让世人去留存和传承中华文化。

他神往地说:

今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

我不再主持博物馆的具体事务了,

就当一位名誉馆长。

然后,我掏钱买张票,进场参观,

安安静静走进去,还像以前那样,

一个人对着这些宝贝笑,

对着这些宝贝流泪……

我百年以后,

能留给社会这样一座博物馆,

大家说:有个叫马未都的人,

曾创立了这座博物馆!

就像美国的哈佛、斯坦福那样。

本来,

文章高手,已属难得;

既擅长文学,又精通集藏的人,

更是少之又少;

事业超越传统文人,

皓首穷经、老死书斋的局限,

做文化“大传播”和文物“大集藏”的人,

更是凤毛麟角,

而他,就是其中一位!

如今的他已经白发苍苍,

可他永远气质鲜明、生动而独特,

嬉笑怒骂,世事洞明,

常常眯起眼睛坏笑,

尽情处偶尔会冒出一两个脏字:

“你丫……”

他克服了时代的孤独,

又创造了自己的江湖,

他的生命里,

有藏品的温润,

更有历史的弥坚!

马未都,这样的中国人,

你说他牛不牛?

本文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转载自百家号作者:侃侃君

故宫博物院在全球博物馆中排名多少?如何评价

应该是排名第一,规模巨大,建筑年代久远,包含内容巨多,价值超高。代表着东方文明的最高成就。

故宫博物院在全球的博物馆中处于什么水平,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其实故宫与其他世界各大博物馆相比,收藏的文物方向相对较为单一,多为中国古代文物。虽然外国不同风格的文物兼而有之,但大多是封建时期各藩国进贡,或是西洋商人进献,以及皇家委托十三行外贸商人订制,多以钟表类为主,这类的文物数量在故宫总得文物中占比很小。

而世界其他大型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博物馆,安大略博物馆,美秀博物馆等等,他们的收藏内容较为丰富,一般囊括了中西方不同风格的藏品,如波斯风格,阿拉伯风格,埃及的木乃伊、黄金制品、石雕,西方绘画、雕塑,东方的瓷器、青铜器等诸多种类。当然以中国文物观来看,这些大多是通过强买强卖,或者干脆就是掠夺而来的。具体可以参考大英博物馆在2024年举行的:一百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来相印证。

另外故宫博物院因为之前是清王室的住所,所以内部陈设除了装潢艺术品,和皇室收藏文物外,多为家居实用类,因此对比其他单纯的展示性博物馆,又多了一些中国人熟悉的宫廷生活气息,可以让人们从中窥见宫廷生活的神秘。

故宫博物院的神武门该怎么参观比较好

谢邀。首先,故宫的神武门不用单花门票,这是故宫的北门,你从午门进入,必须只能单行线从神武门出去(如下图)

所以,在午门那已经花了60元门票(淡季为40元),神武门不用单交钱。

那么,神武门该怎么游玩呢?或者说这里该看什么呢?

“看神武门后的一道门”

在御花园和神武门之间有一道门(如下图)

它叫顺贞门,可别小看它,人家可是几乎所有清宫剧里常出现的,如果这个导演和编剧有历史常识的话。

为什么呢?

因为这道门是清宫秀女们进宫选秀要走的门,慈禧当年就是从这里走进皇宫,开始她开挂的人生。

而这道门也成为了无数女孩与家人宫墙永隔之门,也许她们之中有很多人完全不想跨过它!

顺贞门,还是皇后去西苑先蚕坛或去往圆明园、寿皇殿等处要走的门,明代若有宫人病亡,棺材要从顺贞门右侧之门送出。

“还有这个小广场发生过大事”

在顺贞门和神武门之间还有一个“小广场”(如下图)

这里发生过很多匪夷所思的事,其中一件特别大的就是嘉庆遇刺案。

据史料记载,嘉庆八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帝从宫外进神武门回宫,刚准备进顺贞门时,突然有一个疯汉冲了上来准备行刺,这可把嘉庆吓坏了,而当时在场的人也都懵了,全愣在那没有一个人冲上来护驾,好在定亲王绵恩、固伦额驸喀尔喀亲王拉旺

多尔济反应快,立马冲上来护驾,众人反应过来才将其制服。

经过审讯,疯汉供言说他叫陈德,47岁,先在内务府当闲差,后来又到旗人孟明家里当厨子,本来生活平淡,可之后他的妻子病故,自己带了两儿子,身边还有个残疾的岳母,而就在这个时候,孟明还把他炒了,所以走投无路的他决定一死了之,而他又想死的惊天动地,所以就找准嘉庆回宫之机想行刺,轰轰烈烈的死!

这份供词令嘉庆匪夷所思,后来陈德又说自己做了梦,梦见有龙,他觉得这是在提示他有官做,所以他认为到皇帝跟前露脸可以得赏赐。

两份供词真的是让嘉庆又气又想笑,最后,陈德被凌迟处死。

而这件事,也说明神武门在当时守卫极其的懈怠,连个平民都能偷摸进来,侧面说明大清的国力已在走下坡路。

陈德这件案子存在着种种疑点:他怎么得知的嘉庆行踪,又是怎么进入的神武门,为何无人阻拦,这些都成为坊间的传说看点。

“故宫博物院,谁写的”

出了神武门,大家会看到一个大牌匾——故宫博物院,它的身上也有着故事。据记载,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当时的“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临时董事兼理事长,即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煜瀛先生书写了匾额(如下图)

建国后,故宫曾在60年代及之后的几年由于历史原因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被关闭过,而神武门上的“故宫博物院”这几个字被用白纸包裹住,上书“血泪宫”。

1971年7月5日,故宫博物院重新开放,这次由郭沫若先生书写匾额,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神武门还可以登上城墙去走走,一边走,一边感受着故宫的壮丽。

为何故宫博物院只收藏了三幅齐白石的画

齐老先生,生前画的画意境不高,真正在齐老出画时他已经接近终年,而这当中齐老的画意已经超出范围!如果一个画家出名了,是画的画越多越出名还是越入画境越出名!名家文名为孤,绝,稀!而他的画存世应该是少之又少不可多得!个人禺见不喜忽喷!

《三国演义》中的好词好句都有哪些

我是以史为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诗词、名言、警句都是一大看点。

有些是著名后世文人所写,作者直接活学活用。有些是三国时期人物自己的作品,作者换个剧情讲述。有些是作者自己所写。以史为鉴大概挑几类非常有代表性和知名度非常高的诗词,分享给大家。

一,临江仙

《三国演义》开场的一曲《临江仙》完美展现了全书的背景基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并不是罗贯中原创,而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状元朗杨慎贬官期间,感受红尘所做。

95版《三国演义》中,杨洪基低沉的声音让这首词传唱整个华人文化圈。

二,曹操诗词

《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写的名篇《观沧海》、《短歌行》都有通篇讲述。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顶级代表,这两首诗甚至可以说是冠绝三国。只不过老版《三国演义》把短歌行放在了赤壁之战前,曹操因为酒后还杀了一名劝谏的大臣。

三,出师表

出师表不用多说,大家上学的时候都被记忆并背诵全文过。

但是出师表的确是文辞优美,感情真挚。诸葛亮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尽在其中。

诸葛亮伐魏前,让刘禅体味刘备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亲贤臣,远小人”的分析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四,篇尾诗

三国演义全篇结束时,罗贯中写了一首篇尾诗,总结全书。甚至可以说是总结整个东西两汉、魏晋三国的历史。同开篇《临江仙》相呼应。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 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莈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 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 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五,其他名言警句更是非常多:

比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既生瑜,何生亮?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血染征袍透红甲,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幼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在你曾经的摘抄本中,收录过哪些值得一生珍藏的好句

人生漫漫,知识和思想在不断进步,怎能想像生命的最后还珍视哪些词句。值得珍藏一生,都是前人的经验,也无法考证前人是否在生命的尽头才总结出的诗句。所以,当下觉得值得珍藏的文字,便是遇到了,享受了。一生或远或近,那时不知是否还有暇检视哪句值得珍藏。

喜欢多看,高兴就好。

故宫博物院的工作和北京联通的工作,该怎么选

我只能说一下联通。每个分公司,每个部门都不一样的,但是从公司趋势来看,混日子还行,但是不可能有以前那么简单了。通信行业我觉得在传统上已经发展到极致了,新的出路应该在大数据,行业应用,政企公司用户了。

全国现在只有三个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其他的叫博物馆,这是为什么

谢谢。愿意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不过我可能又要对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了。现在全国叫“博物院”的,不仅仅是这三家。还有比如山西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无锡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秦始皇陵博物院等等。而问题中提及的故宫博物院,如果仅仅是指北京故宫的话,还有两处故宫,也称为博物院,就是沈阳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但是中国大部分的文博单位,还是叫做“博物馆”的。网上曾经有过很多探讨,为什么有的叫博物馆,有的叫博物院。有人说,叫博物院的,应该是指本身就是文物,有“垣”方有院,就是要有院墙的。

不过,这也不是很贴切。网上的很多帖子,最后也没有总结出来相关规律,究竟该如何区分“博物院”和“博物馆”,有很多人认为博物院可能要比博物馆高级,高大上一些。不过好像没有权威的规定。

而且论博物馆的影响,有一些重要的博物馆,也没有叫博物院。比如湖北博物馆,比如辽宁博物馆,比如上海博物馆等等。

所以,我觉得,不管叫啥,我们更希望从中看到展览的文物和学到知识,而不是它叫啥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