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名句怎么写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写名句怎么写

近来,人们一直在讨论这样一个命题:那些极具才华的青年们该如何与社会相处,屡屡碰壁之后又该如何自处?自古以来,“天妒英才”似乎是一句极为“灵验”的谶言,许多才高的文人往往寿短。那些才名早扬的天才们有的因为天降横祸而猝然离世,有的则是因为人生抱负难得施展而积郁成疾,黯然退场;还有的在病中又逢变故而病情加剧最终早逝。无论如何,他们不长的人生都成为后人凭吊和嗟叹的往事。他们的故事,也许能为解答前面的问题提供一些启示和线索。

作者:袁新雨

李贺像 选自《晚笑堂画传》

【第1句】:年少扬名天降祸

上元二年(675),汝州(今河南汝州)人刘希夷高中进士,时仍未满26岁,比之任何人,都称得上少年得志。这位“少有文华”、“射策有文名”的青年才俊有着敏感的心性,即便是在气象豪迈的大唐,仍然有刘希夷这样辞情婉约的诗人。

一日,刘希夷许是听说了某位曾经风华绝代的女子颜色衰老之后惨淡生活的故事,许是因为春花谢去而伤怀,擅长悲苦之诗的刘希夷吟出了这样的句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落复谁在?”以此吟咏孤苦之情。这种孤独并不是突然产生的,它已经困扰刘希夷很久。刘希夷擅长宫体诗,艳丽而又感伤哀怨,与百年之前齐梁之诗相类,深得其旨,这种风格却是气象宏大的盛唐文人所不屑为之的。

初唐之时,统一的中原王朝让绝大多数诗人意气风发,他们厌倦了齐梁艳曲的浮夸奢靡,他们更偏爱豪迈的气象和风骨。这种风气几乎环绕着整个盛唐,当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呐喊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口号时,这样的风气正式成为了时代的主流。

在时代的洪流里,刘希夷是孤独的。尽管如此,他仍然专注地吟咏着那花、那女子。一句佳句已出,刘希夷稍顿,他觉得不妥。史载刘希夷自悔道:“我此诗好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不打紧,对于刘希夷来说,与前人诗句相类的问题转瞬便能解决,他稍稍停顿,写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句吟出,若旁边还有他人的话,当是惊为天人了,可刘希夷却犹豫了,叹道:“此句复似向谶矣。”

对于才子来说,最舍不得的便是佳句了,纵然两句佳句都有些“谶纬之言”的调性,刘希夷仍不舍割爱,兀自说道:“然生死有命,岂复由此!”便把两句都留了下来。这一留,便留下了刘希夷在漫长的诗歌与时光长河中最灿烂的一笔,但也为他的人生转折留下了伏笔。

佳句一出,便让同为才子的宋之问心甚爱之。虽然年龄比刘希夷还小了几岁,但按照辈分,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知道刘希夷的这首《白头翁咏》(一作《代白头翁》)还没有流传开来,便向刘希夷讨要此句。按照《唐才子传》的记载,刘希夷的态度发生过转变,他“许而竟不与”。先是同意,之后又反悔。也许是这“出尔反尔”招致了宋之问的不满,也许是同为文人的古来相轻,也许是旷世才华招致的嫉妒,相传,宋之问由此恼怒,竟然“怒其诳己”,最终命自己的奴仆用土囊将刘希夷压死。

当刘希夷在黄土压迫而产生的窒息感中挣扎的时候,他是否因为自己的“一语成谶”而懊悔,后人恐怕无从得知了。按照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的说法,演绎这则故事的人觉得刘希夷的诗谶之言应验了,因为刘希夷“泄露了天机”。

诚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确是道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自然永恒而人易凋残。但是若说因为其悟到了“宇宙意识”而遭了“天谴”,怕是失了公允——唐代诗人张若虚也曾在诗中写道过可以上升到哲理层面的诗句,“诗中的诗”《春江花月夜》有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在诗中认识到了“月”的永恒,更进一步地意识到,人类社会也会代代繁衍,螺旋演进,同样觉醒了宇宙意识的张若虚却活到了87岁。后人只能感慨,若是没有天降横祸,不知天才刘希夷还能吟出什么样的佳句妙语。

或许比刘希夷更能称得上少年得志的只有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了,但在刘希夷去世前四年,王勃已经谢世(约为676年)。与刘希夷的易于感伤不同,王勃的诗风刚健并且乐观。王勃少年得志,又少年失志:先是入王府任要职,却因以戏谑口吻写了一篇《斗鸡檄文》而惹怒了唐高宗,遂南游蜀中。之后做了虢州参军,但相传因为藏匿犯了死罪的官奴,又怕事情败露遭到惩罚,最终还是杀了所藏官奴。事发后,本来按照律法是应被诛的,但逢天下大赦,仅是除其官职,王勃的父亲却因为此事受到牵连,左迁交趾县令。

王勃前往父亲任上探望,途中经过刚刚修葺完毕的滕王阁,王勃前往拜谒都督阎伯屿,阎都督请王勃作诗一首以助兴,王勃欣然对着宾客们举着酒杯,顷刻而就《滕王阁诗》与《滕王阁序》,文不加点,句中尚有“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之句,昂扬向上。但在之后的途中,王勃却因为溺水而死,时年二十九。相传王勃曾遇到过一位异人,为其看相,说王勃“子神强骨弱,气清体羸,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终无大贵矣”。想来有些可笑,这位相士的一番言论比之刘希夷的诗句,倒真是实实在在的谶纬之言了。

【第2句】:积郁成疾终离世

古时之人往往认为相貌与命运有着微妙联系,例如汉代的张良就因面貌过于清秀、男生女相而被人预言命途多颠沛。唐代王勃也曾因相貌而被人预言“终无大贵”,同样英年早逝的唐诗人李贺也有一幅奇特的相貌,根据记载,李贺“细瘦,通眉,长指爪”。据说,为保孩子平安,李贺的父亲李晋肃便为其取名“贺”,字长吉,以求福分。

即便有了这样充满吉庆意味的名字,李贺的命运之途也算不得顺遂,而他最初的不顺竟然与父亲的名字有关。按照古代避讳之说,李贺不得考取进士。因为作为人生、仕途一项重要资历和标签的“进士及第”头衔中的“进”字与其父名中的“晋”字谐音。

若是才学本事不济也就罢了,按照李贺的家世,作为皇族之后的他就算不仕也能过上平淡正常的生活。但世间事,往往就坎坷在有才者不能得其应得。李贺七岁之时,已经凭借自己的文章名动京师:作为文坛领袖的韩愈、皇甫湜看了李贺的文章被其文才打动,啧啧称奇,但是言语中闪过一丝犹疑:“若作者是古人,我们或许因为才学不够而不知,若是今人所作,我们怎可能不认识此人呢!”

二人便去往李贺家中,相请出来作诗。7岁的李贺头上梳着两个发髻,顶着两个犄角似的发髻便出来了,身上还穿着荷叶似的衣服。他高兴地领了二位文坛泰斗的命,旁若无人地提笔写下《高轩过》。诗曰:“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韩愈、皇甫湜大惊,竟让李贺骑上马与他们并辔而还,亲自为李贺揭开两个角髻,为他束发(在古代,束发象征着男子成年),以嘉奖其文才。

以上是李贺出名之传奇说法中的一种,或许稍有不实,《唐诗纪事》中的说法则显得更可靠一些:元和三年(808)前后,作为国子监博士的韩愈前往洛阳,李贺带着自己的作品《雁门太守行》前去拜谒。已经接待了一天客人的韩愈很是疲惫,解开衣带准备歇息。正在这时,门子呈上一卷诗来,韩愈手持诗卷,顺目扫过,便被其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一句深深吸引住了。乌云掩映下的月亮发出暗淡的光,却照得战士甲衣鳞光闪闪。衣服兵临城下、大战将至的图景在眼前展开。

韩愈马上将衣带束好,命门子将送上诗卷的人请了进来,来人正是李贺。本来有了这番交往,已经凭借文才扬名的李贺想考个功名不成问题,但是却因为前文所述的“避讳”之说,李贺始终不能应试进士考试。韩愈还专门撰写《讳辩》一篇为其鸣不平。终于,因为李贺是宗室子弟,兼得父荫,又有韩愈的力荐,得任九品小吏奉礼郎。才高如李贺,却不能通过才华换得相应的官职,三年之后,了无升迁之望的李贺辞官回乡,并在此间写下了《南园十三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中透露的豪迈气象无疑与大唐下行的国运有关,国家渐弱,军阀割据,即便身体纤弱如李贺,也希望通过马上功名匡扶社稷。

但是世事却不能如李贺的愿望,文才出众却无法走上仕途,想通过武功匡扶社稷却身体纤弱而上不得战场,终于,郁郁寡欢的李贺走向了人生的终点。根据史料记载,长吉将死时,忽在白天见一穿红色衣服的人,骑着赤色虬龙,手持一板,上面的文字像太古篆书,说此来便是召长吉走的。当时的李贺已经重病,不能读板上的文字了,“欻”地一下下榻叩头,说道:“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那红衣人笑着说道:“天帝建成了白玉楼,要召君作记。天上的生活,一点都不痛苦。”李贺独自痛哭流涕,过了一会便气绝了。现在看来,这样的说法太过玄幻,但正是因为李贺在短短的人生途中有太高的才华又遭受了太多不公待遇,后人为了弥补他悲苦的一生,才为李贺演绎了这绚烂的退场终曲。

【第3句】:上主坠亡却罪己

如李贺这般郁郁寡欢终于患疾而终的早有先例,其中汉代的贾谊同样年少扬名。与李贺不同的是,少年成名的贾谊最初是一帆风顺的。根据《史记》中《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贾谊本是阳(今河南洛阳一带,洛阳古称雒阳)人,18岁时便“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当时的河南太守听闻其才能,便将贾谊召置门下,十分器重。汉孝文皇帝(即汉文帝)听说了河南太守善于政事,故而征召其为廷尉。吴廷尉不忘自己的门生贾谊,向皇帝举荐贾谊,言其虽然年少,但是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遂将贾谊征召为博士。

当时的贾谊刚刚二十出头,在所有的博士中最为年少。每每文帝有诏令下达命人议论,老先生往往迟滞,无言而对。但是年少的贾谊却能大出风头,对答如流,珠玉在前,引得其他人都能常言所想,他人都称赞贾谊的才能。文帝见到年少的博士如此能干,心甚欢喜,便“越级提拔”了贾谊,一年之内便升迁贾谊至太中大夫职。

二十余岁便有如此成就,用后人的话说便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贾谊的干劲更足。在文帝统治的第二十余年,贾谊认为当时天下已经和睦融洽,应该拨正之前吕后当政时的歧法。故而准备“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并且为这些政策都草拟了法度文件。居高位而仍思进取,尽心为帝王筹谋,实现其政治抱负,孝文帝再次准备升迁贾谊,将其升入公卿序列。此举招致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反感,他们都在心中暗暗记恨贾谊,便进谗言说道:“这来自洛阳的小儿,不但年少,还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也许是为了平衡各方,也许是猜疑,最终的结果便是汉文帝渐渐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用贾谊的提议,并让贾谊出任长沙王太傅。帝王之命不可违,贾谊只得辞行赴任。但彼时的南方之地尚属蛮荒,贾谊深感长沙潮湿,自己此去恐怕难以适应,“寿不得长”,郁郁寡欢。在度过湘水之时,写下了《吊屈原赋》。屈原同样是能臣,同样因为谗言而被帝王疏远,贾谊在此地,仿佛跨越了时空而找到了前辈或是知音。其赋曰:“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其中的悲伤愤恨之情可见一斑。

贾谊做了四年多长沙王太傅之后觐见文帝,文帝向贾谊咨询鬼神之事,贾谊将自己所知一一道来,谈至半夜,文帝喟叹:“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我很久都没见贾生了,自以为才学已经超过了你,今天才发现还是不如你啊)!”终于,文帝回心转意,拜贾生为自己最疼爱的幼子梁怀王之太傅。文帝本意是为爱子寻得良师,更是为补偿贾谊,此时君臣二人都不知,这一授官,才是悲剧的开始。

贾谊以为复得恩宠,以为文帝又复言听计从,谁知在讽谏文帝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的事上,文帝再一次没有听从贾谊“非古之制,可稍削之”的建议。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游乐,坠马而死,死时无有子嗣,贾谊甚是自责,认为是自己失职,痛哭一年有余,郁郁而终,仅仅三十三岁。

贾谊所撰《过秦论》局部

【第4句】:奈何世事多变迁

刘希夷、王勃、李贺、贾谊之离世多是天时不利,地利不兴,又或是人和不具,但清代有一才子纳兰性德之离世,却让后人更为慨叹。纳兰性德为纳喇氏人,初名成德,字容若。按照清皇族惯例,男性子弟多数幼年时即习骑射。不长时间,纳兰性德便能工文翰。康熙十四年(1675)纳兰性德高中进士,年仅十六岁。

康熙皇帝命纳兰性德赋乾清门应制诗,纳兰性德完成得极为工整,有闻者都称其好。不久之后,纳兰性德于当年暮春患病,皇帝本将出塞避暑,但仍然遣御医为其诊治,特命御医,一旦纳兰性德病情好转便要报告。谁知,病中的纳兰性德仍与好友一聚,聚中饮酒咏叹。也许是饮酒催化了纳兰性德的病情,在这次相聚之后,纳兰性德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病逝,虚龄三十有一。

在纳兰性德不长的一生中,他却留下了348首诗词作品,其中《长相思》一首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其中的真情感人至深,将风雪之夜,那份远离故园而急急思乡之情自然流露、淋漓尽致而感人至深。王国维称赞纳兰性德诗词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其实,纵观这几位早逝的天才文人不难发现,天才如刘希夷总是得到这样的评语:“不为时人所重。”或者是:“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而王勃同样总是难伸其志。此二人虽然都是死于天降横祸,但此祸之外,却更多的是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所接纳。至于李贺与贾谊,则都是因为长期抑郁而导致胸怀愤懑,皆英年早逝。而纳兰性德虽然少时体健,但奈何病中饮酒,猝然离世。常人处事,逢不平尚难排遣,而这些才华凌越常人之上的天才们,更多因为自己的高才与际遇的巨大落差而更加愤懑。

诚然,有才华的人应该得到一个施展的舞台,但当洪流向前,即便是高才之人面对此情况仍然如蚍蜉撼树。《老子》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或许在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得时,不如急流勇退,知机而待。

(原标题:才长命短足嗟叹——天才的离世)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丁也

黄巢写过什么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

黄巢流传于后世的诗总共有三首,最著名的一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一说,相信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出自黄巢这个“反贼”啊。

其实,我最佩服的还真不是这一句,《题菊花》中“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才是真有气势,本来,这菊花就是九月重阳前后才开的,可黄巢偏偏要向天理和自然挑战,今后我要是当了主宰春天之神,非要把这一现象改过来,命令菊花同桃花一样在春天开放,看看,这得有多狂妄,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反映出黄巢敢于向威权挑战的宏伟气魄,与孙悟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倒有几分相似。而事实证明,黄巢也确实实现了他的梦想,只不过自然规律说说而已,任谁也改变不了,但他却建立了大齐政权,并在长安称帝,直接动摇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灭亡。

虽然黄巢的最终结局是败亡自杀,但其敢于抗争的精神和气概,却为后人称颂,完全对得住“冲天大将军”这个称号。

黄巢留下的三首诗,前两首都是借花言志,充满“反意”。

【第1句】:《不第后赋菊(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2句】:《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3句】:《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写桃花的唯美古诗词名句有哪些

0【第1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周南·桃夭》茂盛的桃树开放着红艳艳的花。诗以桃花比喻出嫁女子的容貌。

0【第2句】: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唐刘希夷《代白头吟》诗。洛阳城东的桃花与李花,随着轻风飘去飞来,不知会飞落到哪一户人家?

0【第3句】: 人面桃花相映红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美人的容颜与桃花一样的美丽。后来男女相识随即分离,男子追念旧事,常称“人面桃花之感”。

0【第4句】: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在山溪潺潺声中传来了狗叫声,桃花带着新的雨露,显得分外艳丽。

0【第5句】: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唐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随着流水流向远处,那是非凡的另一新境地。今多以后句喻指艺术作品的最新境界。


0【第6句】: 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诗。鲜嫩的桃花泛着红色,新生的柳叶呈现着黄绿色。

0【第7句】: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唐杜甫《曲江对酒》诗。桃花轻盈地追随着杨花一起飘落下来,黄鸟时时与白鸟间杂着飞翔。

0【第8句】: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之五。放荡的柳絮随风飘舞,轻薄的桃花逐水飘流。后多用以比喻无操守之人。

0【第9句】: 桃花一族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五。一丛桃花盛开,任人欣赏,你是爱深红色?还是爱浅红色的呢?极写桃花盛开,令人目不暇接的景况。

【第10句】: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唐王维《辋川别业》诗。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


【第11句】: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王维《桃源行》诗。到了春天的时候,到处都是开了花的桃树,不知往何处去找寻那神仙乐地桃花源?

【第12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四月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第13句】: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唐元稹《离思五首》诗之二。山泉绕着街道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

【第14句】: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唐常建《三日寻李九庄》诗。朋友的家住在桃花盛开的溪水边,一条清清的溪水从门前流过。

【第15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唐张旭《桃花溪》诗。桃花整天随水漂流,桃源洞在桃花溪的哪一边呢?用晋陶潜《桃花源记》为题材,写出桃花溪清幽明丽的景色。


【第16句】: 桃花乱落如红雨

唐李贺《将进酒》诗。桃花纷乱地飘落,像下红雨一样。

【第17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词。西塞山前白鹭飞翔,桃花怒放,春汛来临,这正是鳜鱼肥美的时候。

【第18句】: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唐刘禹锡《竹枝词》诗。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美景。

【第19句】: 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绿竹丛外开出两三枝桃花,江中嬉戏的鸭子,最先知道春水的温暖。写得春意盎然。后句现多用来比喻首先发现问题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

【第20句】: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唐周朴《桃花》诗。桃花在渐暖的春色里先于百花绽放,谁能忍住不去看那明媚美丽的颜色?


【第21句】: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唐韦庄《菩萨蛮》词。桃花嫣红,春水碧绿,烟笼柳堤,水浴鸳鸯。

【第22句】: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宋苏轼《送别》诗。春水浓绿,好象染过的一般,岸上的桃花浮映在水中,象少女的脸色。状写新颖,色彩鲜丽。

【第23句】: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宋苏轼《新城道中》诗。村外的桃花从矮竹篱内露出笑脸,春风吹拂着清溪旁的翠柳,影子映在清水中。

【第24句】: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宋秦观《望海潮》词。青青的柳条和艳丽的桃花,把明媚的春色纷纷送到千家万户。

【第25句】: 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

宋王安石《渔家傲·梦中作》词。溪水对岸的桃花还没开一半,而枝头上已有乱哄哄的蜜蜂。写出盎然的春意。


【第26句】: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宋戴复古《淮村兵后》诗。寂寞的一株小桃树,没人欣赏,默默地开着红花。

【第27句】: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宋汪藻《春日》诗。一枝桃花含笑探身篱外,似开未开显得最有情致。

【第28句】: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宋司马光《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诗。竹林靠近溪水,映得溪水半边碧绿,村旁尽是桃树,桃花和村庄一片艳红。

【第29句】: 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宋如晦《楚天遥过清江引》词。桃花也因为春归而悲伤,纷纷扬扬地飘落有如遍洒红玉。

【第30句】: 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

宋晁冲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之二。系马的柳树,低垂的枝叶,正好对着门户;迎人的桃花,一枝露出墙外。


【第31句】: 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元张可久《人月圆·春晚次韵》曲。昨夜一阵风雨,吹落了满树的桃花;往日的佳人如今在哪里呢?只见孤零零的门扉掩盖着满地的落花。

【第32句】: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

元胡祗遹《阳春曲·春景》曲。像一帘红雨飘下,那是凋谢了的桃花,十里长的柳荫,树影儿歪斜。

【第33句】: 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颜色逾红

元姚燧《浪淘沙》词。桃花在初开放时,笑逐东风,美艳多姿。及到败落的时候,花色反而更红了。这是回光返照的意思。

【第34句】: 泉声天半落,满涧溅桃花

清张实居《桃花谷》诗。高崖上的泉水匹练似地洒下来发出美妙的乐声,洁白如玉的水珠,飞溅到娇艳的桃花上,桃花更显得绚丽多彩了。

【第35句】: 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清施闰章《过湖北山家》诗。野外的流水汇流到各个溪涧,四周全是烂漫的桃花,那是可爱的山村。写出山村幽雅美丽的景色。

【第36句】: 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清纳兰性德《菩萨蛮》词。还记得当初和你分别时,桃花千树、杨柳依依的画面,这一切多么令人怀念又惆怅啊。

除了古代诗词名句外,以下现代人写的古体诗词句子怎么样

现在读古诗,也有很多不合韵律的旬子。就我个人拙见,作诗,和作文章习惯应该相同。只不过文体不同而矣。不管要写什么,都需要一个明暂的目标,用自已熟练的语言。不要嫌语言俗,大俗同样可以大。

我学识浅溥,望大家不要见笑。

鲁迅写的“两株枣树”有点啰嗦的病句,为何大家都说是千古名句

“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是这句吧。说这句话不对的,是说他不符合语法,一个句子有两个主语吧;说这句话不妥的,是讲这句话啰嗦了,直接写两棵枣树不就好了。

前段时间,想了想,这句话其实写的真的挺好。

这句话是写的从一个比较远的角度看过去的景象的句子。人从远处看过去,首先聚焦到了院子,说明院子很显眼,然后再细看,看到院子里有两棵树,然后再细看,聚焦到一棵树,看出来了,是一棵枣树,然后再把视线移动到另外一棵树,也分辨出来了,是枣树。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其实详细的写出了笔者的观察过程。而且观察的很仔细,并没有在凑字数。

再进一步的想。笔者能这么仔细的观察,说明当时是比较休闲的,不会火急火燎的一眼瞄过去,院子和两棵树,然后就干其他的去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写月亮的名句是哪一句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如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该篇文章是苏轼贬到黄州第四年所写,记录了在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表达了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中“月色入户”,是拟人化描写月亮光,似乎月光了解作者的苦闷,入户来寻他,帮他排解苦闷。

最传神的应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文中没有一个月字,可是又把月光表达的淋漓尽致。“积水空明”,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藻荇交横”是月光下水草摇曳生姿,静中有动,堪称绝句。

陕西诗人唐代白居易哪首诗写的最好

白居易的诗词,我最喜欢《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1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长恨歌》诗词华丽,如牡丹富丽堂皇,千古绝唱!

为什么一些人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描写春天的诗句

谢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脍炙人口的两句,如果看过全诗,或者仅仅知道诗名都不会认为是描写春天的诗句。之所以会被一些人以为是描写春天,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岑参以春花描写冬天的雪景,太新颖,太奇特,太形象,太逼真,以至于知道全诗者寥寥无几,而知道这两句诗的人为数众多,口口相传,到最后,不少人竟然真的以为这是描写春天的诗句。我是路上有心人,您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