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结尾的成语98个(含解释和出处)

12382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明”结尾的成语98个(含解释和出处)

百问中文为您整理了来历不明、言甚详明、忧盛危明、层次分明等“明”结尾的成语98个,包括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第1句】:来历不明[lái lì bù míng]

【解释】来历:由来。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经过不清楚。

【出处】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郑仙姑》:“适新建县有阙氏者,雇一婢,来历不明。”

【示例】一时错把她认作了一个来历不明之人,加上一番防范。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

【第2句】:言甚详明[yán shèn xiáng míng]

【解释】论述很详尽明了。

【示例】这篇文章观点已经言甚详明。

【第3句】:忧盛危明[yōu shèng wēi míng]

【解释】犹言居安思危。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出处】明·陈继儒《读书镜》第二卷:“夫忧盛危明,辟邪镇恶,此皆臣子一念忠义所发,诚不可已。”

【示例】《清史稿·仁宗纪》:“辛亥,诏曰:'凡我君臣,当以忧盛危明之心,不为苟且便安之计。’”

【第4句】:层次分明[céng cì fēn míng]

【解释】层次:事物的次序。事物的次序界限清楚。

【出处】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

【第5句】:黜幽陟明[chù yōu zhì míng]

【解释】指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

【出处】《宋书·邓琬传》:“孤以不才,任居藩长,大惧宗稷,歼覆待日。故招徒楚郢,飞檄京甸,志遵前典,黜幽陟明,庶七庙复安,海昏有绍。”

【示例】有光等与于南宫之试,亲见天子黜幽陟明之典。 ——明·归有光《送昆山县令朱侯序》

【第6句】:偶烛施明[ǒu zhú shī míng]

【解释】偶:双;施:施行。两支蜡烛大放光明。比喻两种事物相得益彰。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尧舜之德,譬犹偶烛施明于幽室也,前烛照之,后烛益明,非前烛昧,后烛彰也,乃二烛相因而成大光。”

【第7句】:溺爱不明[nì ài bù míng]

【解释】溺爱:十分宠爱。形容对子孙或晚辈过分宠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人莫知其子之恶”朱熹注:“溺爱者不明”

【示例】或夫子溺爱不明,而遂许巢、许与夔、龙接席耶?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

【第8句】:深切着明[shēn qiē zhe míng]

【解释】指深刻而显明。

【第9句】:一了千明[yī liǎo qiān míng]

【解释】主要的问题了解以后,其余的问题也就清楚明白了。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了千明,一迷万惑。”

【第10句】:耳聪目明[ěr cōng mù míng]

【解释】聪:听觉灵敏;明:眼力敏锐。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出处】《周易·鼎》:“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

【示例】此时服了朱草,只觉耳聪目明,谁知回想幼年所读经书,不但丝毫不忘,就是平时所作诗文,也都如在目前。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

【第11句】:先见之明[xiān jiàn zhī míng]

【解释】明·指眼力。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指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

【出处】《后汉书·杨彪传》:“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示例】他觉得胆小的杜竹斋有时候实在颇具先见之明,因而也省了多少烦恼。 ——茅盾《子夜》十七

【第12句】:深切著明[shēn qiè zhù míng]

【解释】深刻而显明。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示例】乃其所言者,虽不深切著明,显道之藏,立学之准,而固尝尽非也。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

【第13句】:奉若神明[fèng ruò shén míng]

【解释】奉:信奉;神明:神。崇拜得象迷信者敬神那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示例】这件事荒唐得很!这么一条小蛇,怎么把它奉若神明起来?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八回

【第14句】:磊落光明[lěi luò guāng míng]

【解释】襟怀坦白,光明正大。

【出处】《明史·王恕马文升刘大夏传赞》:“绸缪庶务,数进谠言,迹其居心行已,磊落光明,刚言鲠亮,有古大臣节概。”

【示例】自问磊落光明,未有行差半点,夫人严拷重打,只为一首诗篇。 ——粤剧《搜书院》第二场

【第15句】:学行修明[xué xíng xiū míng]

【解释】修明:昌明。学问和品行都很出色。

【出处】《魏书·崔鉴传》:“崔鉴,字神具,博陵安平人。父绰,少孤,学行修明,有名于世。”

【示例】乞自科举外,有学行修明、孝友纯笃者,县荐之州,州延之庠序,以表率多士。 ——《宋史·黄祖舜传》

【第16句】:痛抱丧明[tòng bào sàng míng]

【解释】原指指孔子弟子子夏在西河丧子而哭瞎眼睛的事。后泛指死了儿子而极其头痛。同“痛抱西河”。

【出处】徐枕亚《玉梨魂》第二章:“西河贤者,痛抱丧明;东野达人,诗传失子。”又第二十八章:“余非痛死者,痛生者耳。六旬衰老,痛抱丧明,仅此遗嫠,尚不能承欢终老。孙未成人女未嫁,哀哀茕独,极人世之惨境矣。”

【第17句】:奉如神明[fèng rú shén míng]

【解释】象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某种事物极其尊重。

【出处】语出《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示例】这件事荒唐得很!这么一条小蛇,怎么把他奉如神明起来?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

【第18句】:壁垒分明[bì lěi fēn míng]

【解释】壁垒:古时军营的围墙,后泛指防御工事,今常喻指对立的事物和界限。比喻界限非常清楚。

【第19句】:自作聪明[zì zuò cōng míng]

【解释】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

【出处】《尚书·蔡仲之命》:“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严州分水县,故额草书'分’字,县令自作聪明者,谓草体非宜,自真书三字刻而立之。”

【示例】郑令虽笨,不至于此,难保不是经手家人自作聪明,所以弄出这样笑话来。 ——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九回

【第20句】:外宽内明[wài kuān nèi míng]

【解释】指外表宽宏而内心明察。

【出处】《汉书·黄霸传》:“黄霸为颖川太守,外宽内明,得吏民心。”

【第21句】:离娄之明[lí lóu zhī míng]

【解释】古代夜总会离娄的视力非常好,能于百步之外看到秋毫之末。比喻视力极佳。

【出处】《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示例】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第22句】:奖罚分明[jiǎng fá fēn míng]

【解释】该奖的奖,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清楚明白。

【出处】邓小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要有奖有罚,奖罚分明。”

【示例】为人主管者必须公正无私,奖罚分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纪律,使众人信服。

【第23句】:身分不明[shēn fèn bù míng]

【解释】来历不详。

【出处】对于那些~的电子邮件千万不能随便开启。

【示例】对于那些身分不明的电子邮件千万不能随便开启

【第24句】:来去分明[lái qù fēn míng]

【解释】形容手续清楚或为人在财物方面不含糊。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那时叫世人知我冰清玉洁,来去分明,也原谅我这不守闺门是出于万分无奈,不曾玷辱门庭。”

【示例】不忘故主,来去分明,真是天下第一义士。 ——蔡东藩《后汉演义》第七十九回

【第25句】:泾渭分明[jīng wèi fēn míng]

【解释】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出处】《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示例】泾渭分明缘底事,元戎总未计恩仇。 ——林伯渠《和朱总出太行韵》

【第26句】:含糊不明[hán hú bù míng]

【解释】不清楚的意思。

【示例】他发着高热,含糊不明地说了好些话,可是没有人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第27句】:蔽聪塞明[bì cōnɡ sè mínɡ]

【解释】蔽:遮;聪:听觉灵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挡住眼睛。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

【出处】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示例】【第2句】: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先由努力,后成自然。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第28句】:公道大明[gōng dào dà míng]

【解释】公道:公正的原则道理,即正义。公正的道理得到发扬。比喻正义得到伸张。

【出处】明·天然智叟《石头点·侯官县烈女歼仇》:“郡中缙绅、耆老、邻里,公书公呈,一齐并进,公道大明。”

【第29句】:察察为明[chá chá wéi míng]

【解释】察察:分析明辨;明:精明。形容专在细枝末节上显示精明。

【出处】《晋书·皇甫谧传》:“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示例】恰好遇了一位两江总督,最是以察察为明的,听见人说这管带不懂驾驶,便要亲自去考察。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

【第30句】:公私分明[gōng sī fēn míng]

【解释】公家的与私人的界限十分清楚。

【出处】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

【示例】真正做到公私分明是不容易的。

【第31句】:昭昭之明[zhāo zhāo zhī míng]

【解释】昭昭:明亮。形容人能够明察秋毫,明辨是非。

【出处】《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第32句】:心开目明[xīn kāi mù míng]

【解释】犹心明眼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

【出处】《后汉书·王常传》:“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示例】奏议多矣,而唐独称陆宣公者……使人读其言,便自心开目明,惟恐其言之易尽也。 ——明·李贽《李中丞奏议序》

【第33句】:黜陟幽明[chù zhì yōu míng]

【解释】指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

【出处】《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传:“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示例】昔尧舜氏不下席而天下理者,盖黜陟幽明能折中尔。 ——唐·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出使》

【第34句】:仇人相见,分外眼明[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míng]

【解释】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六十八回:“燕青牵了那匹千里龙驹,径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示例】有一天,冤家路窄,这一位守备……在马路上大声叫'东洋车’。被他看见了,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

【第35句】:来路不明[lái lù bù míng]

【解释】来历未验明。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据他说,他总爷这个钱来路很不明白。”

【示例】他们有来路不明的情报。

【第36句】:至圣至明[zhì shèng zhì míng]

【解释】至:极。最神圣最贤明。旧时用以称颂帝王。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臣等闻玄祖之道,用慈俭为先;素王之风,以仁义是首,相沿百世,作则千年,至圣至明,不可易也。”

【第37句】:天地神明[tiān dì shén míng]

【解释】指上天和神灵。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7回:“童贯在马上以手加额,顶礼天地神明道:'惭愧!脱得这场大难!’”

【示例】一生如此,则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死后可见天地神明。 ——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十回

【第38句】:锢聪塞明[gù cōng sāi míng]

【解释】锢:禁锢,堵塞;聪:听觉灵敏;明:视觉灵敏。堵住人的耳目,使之寡见少闻,浅陋迟钝。

【出处】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清·谭嗣同《黄颖初〈传音快字简法〉序》:“因其繁而繁之,是洽丝而棼,瞀天下者也。强其繁而简之,是锢聪塞明,陋天下者也。”

【第39句】:冰雪聪明[bīng xuě cōng míng]

【解释】比喻人聪明非凡。

【出处】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示例】以冰雪聪明的文章,写雷霆精锐的思想,这种议论,就容易动人听闻了。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回

【第40句】:赏信罚明[shǎng xìn fá míng]

【解释】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同“赏罚分明”。

【出处】《新唐书·李光弼传赞》:“遭禄山变,拔任兵柄,其策敌制胜不世出,赏信罚明,士卒争奋,毅然有古良将风。”

【第41句】:赏罚不明[shǎng fá bù míng]

【解释】赏罚不清楚不明白。该奖赏的不奖赏,该惩罚的不惩罚。

【出处】《汉书·张敞传》:“敞为人敏疾,赏罚不明,见恶辄取,时时越法纵舍,不足大者。”

【示例】可见做上宪的人,又要赏罚不明,又要记性好,夫然后叫人心服。 ——《官场现形记》第四五回

【第42句】:赏罚信明[shǎng fá xìn míng]

【解释】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同“赏罚分明”。

【出处】《汉书·王嘉传》:“孝宣皇帝赏罚信明,施与有节,记人之功,忽于小过,以致治平。”

【第43句】:敬若神明[jìng ruò shén míng]

【解释】神明:泛指神,像敬重神一样敬重对方。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多用作贬义。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民率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示例】是以爱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用能享国多年。 ——《旧唐书·李密传》

【第44句】:百喙莫明[bǎi huì mò míng]

【解释】喙:嘴;莫:不能。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有冤难伸。

【出处】宋·陈亮《谢何正言启》:“谤出事情之外,百喙莫明。”

【第45句】:白黑分明[bái hēi fēn míng]

【解释】比喻是非分得清楚。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汉书·薛宣传》:“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

【示例】经过辩论,事情谁是谁非,已经白黑分明。

【第46句】:公道难明[gōng dào nán míng]

【解释】公道:公正的原则道理,即正义。公正的道理难以得到伸张。

【出处】唐·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第47句】:黑白分明[hēi bái fēn míng]

【解释】黑色与白色对比鲜明。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示例】再翻下去是穆少英先生的《墨绿衫的小姐》里,有三幅插画,有些象麦绥莱勒的手笔,黑白分明。 ——鲁迅《花边文学·奇怪(三)》

【第48句】:绝顶聪明[jué dǐng cōng míng]

【解释】绝顶:极端。形容异常聪明。

【出处】郭沫若《庄子的批判》:“庄子是绝顶聪明的人,他的门徒大约也是些~的人。”

【示例】郭沫若《庄子的批判》:“庄子是绝顶聪明的人,他的门徒大约也是些绝顶聪明的人。”

【第49句】:开佛光明[kāi fó guāng míng]

【解释】指雕塑或绘画佛像,最后点眼睛。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四:“渭选四月初八日,我佛诞辰,启建道场,开佛光明。”

【第50句】:脉络分明[mài luò fēn míng]

【解释】脉络:中医对动脉和静脉的统称,引申为条理或头绪。比喻有条有理或做事有条不紊。

【出处】宋·朱熹《中庸章句集注》:“川流者,如川之流,脉络分明而往不息也。”

【示例】花是浊浓的紫,脉络分明活像叶,一丛丛的,一片片的,真是“浓得化不开”。 ——朱自清《蒙自杂记》

【第51句】:公正严明[gōng zhèng yán míng]

【解释】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七回:“二则象大帅这样公正廉明,做属员的人,只要自己谨慎小心……还愁将来不得差缺吗?”

【示例】这样公正严明,执法如山,人民怎不信服。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四章

【第52句】:水秀山明[shuǐ xiù shān míng]

【解释】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出处】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示例】红外风娇日暖,翠边水秀山明。 ——宋·高观国《风入松》

【第53句】:赏罚分明[shǎng fá fēn míng]

【解释】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赏罚严明,治之材也。”《汉书·张敞传》:“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

【示例】可见做上宪的人,又要赏罚分明,又要记性好,夫然后叫人心服。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

【第54句】:春和景明[chūn hé jǐng míng]

【解释】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示例】小生许久不与他会面。喜今日春和景明,昼闲无事,不免去看他一遭。 ——明·王錂《春芜记·访友》

【第55句】:正大高明[zhèng dà gāo míng]

【解释】正大:正直,不存私心;高明:学问多。形容人知识广博,道德高尚。

【出处】宋·朱熹《论语集注·先进》:“言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奥耳,未可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之也。”

【第56句】:词约指明[cí yuē zhǐ míng]

【解释】言词简洁,旨意明确。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水旱》:“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

【示例】大圜词约指明,应答无滞。 ——《北史·萧大圜传》

【第57句】:昏镜重明[hūn jìng chóng míng]

【解释】将昏暗的铜镜重新打磨光亮。比喻重见光明。

【出处】元·无名氏《神奴儿》第四折:“今日投至见大人,似那拨云见日,昏镜重明。”

【第58句】:世事洞明[shì shì dòng míng]

【解释】洞:洞悉,了解;明:明白。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透彻明白。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第59句】:人贵有自知之明[rén guì yǒu zì zhī zhī míng]

【解释】明:聪明。指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算是聪明的。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示例】人贵有自知之明。名人尤其贵有自知之明。 ——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第二章

【第60句】:冰炭不言,冷热自明[bīng tàn bù yán,lěng rè zì míng]

【解释】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出处】《晋书·王沈传》:“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

【第61句】:公正廉明[gōng zhèng lián míng]

【解释】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7回:“二则象大帅这样公正廉明,做属员的人,只要自己谨慎小心……还愁将来不得差缺吗?”

【示例】这样公正廉明的官员真是难得。

【第62句】:风清月明[fēng qīng yuè míng]

【解释】微风清凉,月光明朗。形容夜景美好。同“风清月朗”。

【出处】明·刘基《横碧楼记》:“又闻柯亭有美竹,可为笛,风清月明,登楼一吹,可以来凤凰,惊蛰龙,真奇事也。”

【第63句】:听聪视明[tīng cōng shì míng]

【解释】听:听觉;聪:灵敏;视:视觉;明:清楚。听得清,看得明。形容对事物有清楚而正确的认识。

【出处】唐·韩愈《释言》:“听聪而视明,公正而敦大。”

【示例】听聪视明,法式生知。并包蓄养,解愠弦挥。 ——《清史稿·乐志七》

【第64句】:下落不明[xià luò bù míng]

【解释】下落:着落,去处。指不知道要寻找的人或物在什么地方。

【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兵荒马乱,九死一生,想到下落不明的亲人,孤立无援的杭州,以及困在绝境,……”

【示例】他至今下落不明。

【第65句】:贤否不明[xián pǐ bù míng]

【解释】贤否:好坏。好和坏不能分辨。指不明是非好坏。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虽说施恩不望报,却也不可这般贤否不明。”

【第66句】:外简内明[wài jiǎn nèi míng]

【解释】指对人表面上简易,而内心明察。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

【第67句】:独见之明[dú jiàn zhī míng]

【解释】高明的眼光,独到的见解。

【出处】《淮南子·汜论训》:“独闻之耳,独见之明。”

【第68句】:憎爱分明[zēng ài fēn míng]

【解释】憎:恨。恨什么,爱什么,界限清楚,态度鲜明。

【出处】周恩来《向LeiF同志学习》题词:“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第69句】:长夜难明[cháng yè nán míng]

【解释】漫长的黑夜难以见到光明。比喻漫长的黑暗统治。

【出处】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示例】在这长夜难明的岁月里,真理也会被掩盖的。

【第70句】:内疚神明[nèi jiù shén míng]

【解释】内疚: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神明:聪明正直的神祗。指良心受到责备。

【出处】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三十回:“许衡灭宋,死后犹不欲请谥立碑,盖内疚神明,不无惭德。”

【示例】后虽亦自省:内疚神明,外惭清议,盖饰词耳。 ——孙犁《耕堂读书记》八

【第71句】:正大光明[zhèng dà guāng míng]

【解释】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出处】宋·朱熹《答吕伯恭书》:“大抵圣贤之心,正大光明,洞然四达。”

【示例】这会儿讲走门路,正大光明大道儿,自然要让连公公,那是老牌子。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一回

【第72句】:泾渭自明[jīng wèi zì míng]

【解释】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同“泾渭分明”。

【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续编小引》:“然咏歌太平,无非圣朝佳话,间有稍关时事者,其泾渭自明。”

【第73句】:眉目分明[méi mù fēn míng]

【解释】眉目: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容貌清楚。形容面容端正清晰。

【出处】杨朔《泰山极顶》:“万里长空,云彩丝儿都不见,素常雾腾腾的山头,显得眉目分明。”

【第74句】:去暗投明[qù àn tóu míng]

【解释】脱离黑暗势力,走向光明的道路。

【出处】元·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

【示例】经历去暗投明,家眷俱蒙奶奶不杀之恩,周某自当尽心竭力,图效犬马。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

【第75句】:考绩幽明[kǎo jì yōu míng]

【解释】考绩:考核官吏政绩;幽:昏暗;明:清白。指考核官吏政绩得失。

【出处】《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示例】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 ——唐·柳宗元《宋薛存义序》

【第76句】:事后聪明[shì hòu cōng míng]

【解释】事情过去以后,才悟出其中的原由和应付的办法。

【第77句】:清正廉明[qīng zhèng lián míng]

【解释】比喻为官廉洁公正,不贪污徇私。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五回:“忽的云板响亮,皂役高喝,一位清正廉明的边公,又坐到暖阁内边了。”

【第78句】:暧昧不明[ài mèi bù míng]

【解释】暧昧:含糊,不清楚。指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形容态度不明朗,关系不鲜明。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又把你姑娘一片侠肠,埋没得暧昧不明,我安龙媒真真的愧悔无地!”

【示例】武汉国民政府和当权军人对于这叛变采取了暧昧不明的态度,办求“化大事为小事”。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第79句】:言简意明[yán jiǎn yì míng]

【解释】简:简练。言辞简练,意思完备

【出处】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王公伯言简意明地说:'他的刑判得不合理,而且他没认罪。’”

【第80句】:大放光明[dà fàng guāng míng]

【解释】发出强烈的光,非常明亮。比喻某种科研成果或学说、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出处】孙中山《心理健康》第四章:“自达尔文书出后,则进化之学,一旦豁然开朗,大放光明,而世界思想为之一变。”

【第81句】:是非分明[shì fēi fēn míng]

【解释】正确与错误非常分明。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故贤圣之君,博观始终,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示例】他处理问题上一向是非分明。

【第82句】:自视不明[zì shì bù míng]

【解释】自视: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不明:看不清楚。指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则看不清楚

【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第83句】:弃暗投明[qì àn tóu míng]

【解释】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出处】元·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

【示例】今将军既知顺逆,弃暗投明,俱是一殿之臣,何得又分彼此。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

【第84句】:自知之明[zì zhī zhī míng]

【解释】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示例】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第85句】:奉为神明[fèng wéi shén míng]

【解释】奉:信奉;神明:神灵的总称。像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事物极其尊重。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2回:“此是僧尼诱人上门之语,而愚夫愚妇无知,莫不奉为神明。”

【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5章:“丽丽感到惭愧的是,她现在还把那两个诗人奉为神明哩。”

【第86句】:恩怨分明[ēn yuàn fēn míng]

【解释】恩:恩惠;怨:仇恨。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示例】一刹那间便一生,何须恩怨苦分明。老来自笑犹闲气,动为前人抱不平。 ——清·赵翼《瓯北诗话·绝句二·读史》

【第87句】:炳烛之明[bǐng zhú zhī míng]

【解释】点燃蜡烛,用以照明。形容人到老年,好学不倦。

【出处】汉·刘向《说苑》:“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第88句】:鬼瞰高明[guǐ kàn gāo míng]

【解释】指鬼神窥望显达富贵人家,将祸害其满盈之志。同“鬼瞰其室”。

【出处】《隋书·裴肃传》:“窃见高熲以天挺良才,元勋佐命,陛下光宠,亦已优隆。但鬼瞰高明,世疵俊异,侧目求其长短者,岂可胜道哉!”

【示例】天留淳朴与遗人,鬼瞰高明悲巨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石语·端石》

【第89句】:柳媚花明[liǔ mèi huā míng]

【解释】媚:美好、可爱。绿柳成荫,繁花似锦。形容美好的春光。

【出处】明·朱有燉《神仙会》第一折:“结此生欢娱境,倚玉偎香,柳媚花明,美景良辰,行乐意同情。”

【示例】柳媚花明,燕语莺声浑是笑;松号柏舞,猿啼鹤唳总成哀。 ——清·李渔《笠翁对韵》

【第90句】:知人之明[zhī rén zhī míng]

【解释】明:指眼光。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出处】《后汉书·吴佑传》:“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示例】前任督宪是兄弟同门世好,最有知人之明。阁下不以兄弟不才,时加教诲,为幸多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

【第91句】:柳暗花明[liǔ àn huā míng]

【解释】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出处】唐·王维《早朝》诗之二:“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洒换离颜。”

【示例】十二月十三日之晨,我心酸肠断,以为从此要尝些人生失望与悲哀的滋味,谁知眼前有这种柳暗花明的美景。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一》

【第92句】:旗帜鲜明[qí zhì xiān míng]

【解释】本指军旗耀眼,军容整齐。现比喻立场、观点、态度等十分明确。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

【示例】兀术好生疑惑,忙出营前观看;果然依旧旗帜鲜明,枪刀密布,不知何故。(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七回)

【第93句】:察察而明[chá chá ér míng]

【解释】谓在细枝末节上用心,而自以为明察。

【出处】《晋书·皇甫谧传》:“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示例】勿浑浑而浊,勿皎皎而清,勿没没而闇,勿察察而明。 ——《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

【第94句】:一晦一明[yī huì yī míng]

【解释】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出处】《庄子·田子方》:“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淮南子·兵略训》:“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

【示例】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

【第95句】:背暗投明[bèi àn tóu míng]

【解释】背:背弃;投:投奔。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出处】元·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

【示例】吾观项王有勇无谋,天下定然无分,我欲背暗投明,奈无明主。 ——明·沈采《千金记·会宴》

【第96句】:爱憎分明[ài zēng fēn míng]

【解释】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出处】续范亭《延安五老》诗:“爱憎分明是本色,疾恶如仇不宽恕。”

【示例】他一向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

【第97句】:另请高明[lìng qǐng gāo míng]

【解释】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意即不想受委托或聘请。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既蒙苦苦相留,只好单这大令郎,做我个陈蔡及门;你这个二令郎,凭你另请高明。”

【示例】至于破那妖术,愚兄弟是深山息影之人,也是毫无办法,大圣还是另请高明。 ——张恨水《八十一梦·第七十二梦》

【第98句】:赏罚严明[shǎng fá yán míng]

【解释】指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处理清楚明白。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赏罚严明,治之材也。”

【示例】可见做上宪的人,又要赏罚严明,又要记性好,夫然后叫人心服。《官场现形记》第四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