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经典故事《送童子下山》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民间经典故事《送童子下山》

《送童子下山》是金地藏的一篇偈诗,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通俗却又深刻的禅理,一直广为传颂。

九华山是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佛教地藏菩萨金乔觉的道场,在佛教界的地位极其崇高。作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金地藏以大悲大愿著称,在佛教之外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金地藏作《送童子下山》,体现了慈悲的精神,在这首偈诗的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老者带着小孙子来到九华山,准备到化城寺给地藏菩萨上香

小孩累得走不动,爷爷说:“听说这一带路上经常有老虎出没,天一黑就会出来咬人。”懂事的孩子答应了一声,紧紧跟着。

天黑了,正想找个人家住下的时候,山上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风声刚过,就跳出一只花斑猛虎。老者赶紧抓起扁担挡在孩子身前,让孩子快跑。

老者当时不是猛虎的对手,当老者被咬死后,猛虎立刻向孩子追去。

只听得一声怒喝,“畜牲,怎敢如此伤天害理!”,一位法师出现了。

法师伸手朝老虎屁股一按,只听猛虎一声痛吟,便一头朝对面的山崖直撞过去。

巨大的山崖被撞出了一个大洞,后来这个山洞逐渐变成了今天九华山上的老虎洞。

其实,这位法师就是地藏菩萨金乔觉。金乔觉这天因贪看山色,回来较晚,因为没能早点回来救下老者,看到哭泣的孩子十分不忍。

因小孩说不清自己的家乡住处,连父母的名字都说不清,金乔觉便连夜安葬了小孩的爷爷,并决定把小孩留在自己的身边。

六年中,金乔觉让小孩跟着两位弟子胜瑜和道明等学习种地、采药,自己则教他读书、念经。孩子虽然年幼,却冰雪聪明,明白了许多道理。

金乔觉开始时认为孩子年纪太小,又没征得其父母的应允,一直没有同意他剃发出家。后来,孩子长大了,终于正式收了孩子为徒。

第七年,化城寺外突然来了一位特别的香客,一直用一块方巾包起整个头脸,口口声声要见神僧金乔觉。但是金乔觉外出,香客等了三天三夜。

金乔觉回来后,听说了赶紧接见香客。香客竟然问起了失散的公公和儿子,金乔觉顿时想起了七年前的往事,喊来了小孩。

小孩与香客相见,立刻认出了对方,相拥而泣。

小孩的妈妈感谢金乔觉,承诺今后每日烧香,世代礼佛,金乔觉也决定让小孩随妈妈一同下山。

次日清晨,金乔觉送别了孩子,在送别的路上吟诵七律一首,这就是偈诗《送童子下山》: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