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堰"双子塔"的故事......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探秘古堰"双子塔"的故事......

原标题:探秘古堰"双子塔"的故事......

又见都江堰ID:youjiandjy

雪山里的公园城市,又见都江堰一切美好......

都江堰,这座城市绿翠浸润、风光旖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山、水、道、熊猫等元素闻名于世。

在其12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3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52处都江堰市文物保护单位,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展示着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奎光塔,中国层数最多的古代砖塔;魁星阁,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2023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被称作都江堰的"双子塔"。

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时光里,随着文字和镜头,去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吧~

魁星阁

独立寒秋佑文风

灌县文庙背靠都江堰的玉垒山,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在玉垒山两支脉之间呈阶梯状依势而上,东边的支脉名金龟山,较之于西边的支脉盘龙山低一些,清乾隆年间“建阁于上以振之”,这就是主宰文运和文字兴衰之神的——魁星阁。

魁星阁位于文庙北隅文笔山上,为仿楼阁式空心砖石塔,平面呈六角形,六层六檐,高26.61米,底层围宽18米,飞檐翘角,逐层渐次缩小。清《灌县志》这样写道:魁星阁在庙左文笔山,系乾隆二十五年,水利同知李演兼摄县务募众修建。

图据张铨生

据资料介绍:“魁星阁”在都江堰市区北金龟山上,俗称“红塔子”。古代学宫在城北,“负玉垒,瞰岷江,左右两峰并峙”,东边一峰“形势稍弱,昔人建阁于上以振之”。“自阁废而文风寝矣”,清代灌县教谕朱绍颜倡捐重建。2010年11月,魁星阁按原有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恢复重建。

图据麻辣社区

对过去北街小学和都江堰中学的学子而言,红塔子是记忆深处的地方,同学们相约到这里游玩,红塔已然成为当年同学情的见证。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应该说,都江堰文庙及魁星阁作为儒家文化遗存,已成为“三遗”之城——都江堰市崇文重教的传统象征,而两者也承载着都江堰人对知识的崇尚与向往。当游人来到这两处古建筑,也不免文思悠悠,文情斐然。

图据麻辣社区

奎光塔

中国层数最高的古代砖塔

都江堰市奎光塔位于奎光路101号奎光塔公园内,始建于明代,重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塔高52.67米,重约3460吨,为17层密檐式六面体部分双筒砖砌古塔,是我国层数最多的古代砖塔。

明代,灌县为蜀西风水宝地,西北有诸山环抱,南有岷江滔滔奔流,这里本应是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之地,却一直文风不振,中举者寥寥。当时有人建议在城南低洼处建一座高塔,形似文笔,以补风水之缺,于是便建成一座石塔,取名“奎光塔”,这便是今天奎光塔的前身。

到了明末,一场大洪水将奎光塔冲毁。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清道光十年(1830年)秋的一天,广西桂林进士周因培被朝廷选派到灌县出任知县。周因培精通风水地理、圣贤之学。为了振兴灌县的科举和文风,他带头捐钱,决定重修奎光塔。

图据张铨生

因年代久远,古塔旧址早已渺无踪迹,周因培通相学与天文学,一天,他登上文笔山,向城南望去,只见平林漠漠,稻浪翻滚,似有地灵之气。夜晚,他惊喜地发现:北斗魁星与魁星阁塔尖两点连线向南延伸处,正是他白天所心仪的塔子坝那片田野。第二天,他兴冲冲来到塔子坝,命人除去荒草,刨开泥土,竟然与古人不谋而合——挖下去几尺后,正是古人建塔的塔基。

图据麻辣社区

至1832年的两年间,明代奎光塔旧址上,一座高50多米的十七层密檐式六角砖塔建成。新奎光塔建成后,毫光万丈,雄峙都江,江风吹来,102个镀金塔铃,叮当鸣响,有如韶乐。

图据折耳兔

近年来,奎光塔再次维修加固,古塔摇身一变,成为占地23亩的奎光塔公园。公园内有都江堰市博物馆、奎光书院,许多书画摄影展览、非遗民俗展览经常开展,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赏学艺术、陶冶情操的文化场所。

随着初冬时节的到来,奎光塔公园自然也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象。 青砖红墙、飞檐翘角与季节变幻的相遇,一幅幅古韵盎然的画卷就此展开。

这个时候,记得一定要抽空来这里转转哦。

“水走山飞去未休,插天一塔锁江流”。许多年过去,因为这座古塔,这里有了一个以塔命名的属地街道——奎光塔街道。作为都江堰的标志性古建筑,奎光塔静默庄严,铃声叮当,灵动而生气的矗立于川西大地上……

小编按: 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时光里,去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吧。文章综合每日都江堰、 麻辣社区中西医等, 图据阿雅、折耳兔、陈强、张铨生、麻辣社区中西医等老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主 管: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主 办:都江堰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值班编辑:彭利娟 陈 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