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英雄》:蕴含着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普罗米修斯”精神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贝多芬的《英雄》:蕴含着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普罗米修斯”精神

斗争胜利,英雄凯旋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美学分析(四)

向阳光

《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又名《英雄交响曲》,或简称《英雄》的出现,标志着欧洲音乐历史中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交响乐这个音乐题材的领域。这,是贝多芬的重要贡献。贝多芬不仅使代表中心形象的主题成为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的核心,而且使它贯穿交响曲的各个乐章,形成整个交响曲内部的有机统一,这种贯穿发展把乐曲一步步推向最后的高潮。

贝多芬

与此同时,贝多芬还把革命的法国经常为牺牲者们举行群众性葬礼采用的音乐体裁引进这部交响曲作为慢乐章(“葬礼进行曲”);用充满清新活力的、泼辣的谐谑曲代替了通常作为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宫廷典雅风格的小步舞曲。这样,整个交响乐套曲的面貌焕然一新。下面,先和大家一起继续研究、探讨《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的终乐章,然后对这部交响曲进行简要综述、名家评价、后世影响与人物概说,完成对整部交响曲的美学解读:

第四乐章:壮丽的颂歌(“胜利的宴会和赞歌”)

这个乐章为凯旋进行曲式的终曲,非常缓的快板,降E大调,2/4拍子,主题变奏曲式,是以古老的固定低音与变奏的形式写成。末乐章贝多芬新奇的采用了变奏曲式来完结《第三(英雄)交响曲》,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

该乐章的基本主题取自贝多芬早年的舞剧《普罗米修斯》配乐中的终曲主题,并以短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自由变奏曲形式(这个变奏主题是贝多芬在1795年间写成的一首乡村舞曲,这支旋律后在其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和《钢琴变奏曲》中使用过)。此主题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要以古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为主题,

普罗米修斯

把英雄的不屈不挠,发挥得淋漓尽致,使短暂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崩进。整个乐章声势浩大、热闹、隆重,人们尽情地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庆祝英雄的胜利和凯旋。主题变奏的性格也从欢乐、奔放、狂野到静思、静谧、温柔再转向光辉庄严的结束,突出了英雄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这是一个规模巨大、戏剧性强烈的变奏曲,只有二十年后创作的《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终乐章方能与之媲美。

引子,一开始是一小段声势浩大的、急速前进的快速乐句。弦乐器便以拨奏的方式,把固定低音的主题一个音接一个音地慢慢呈示出来。这支固定低音主题旋律在以后的变奏中经历了真正的交响发展,每一次变奏都具有崭新的形象,每一次变奏都奔向这首交响曲辉煌的顶端,每一次变奏都汇聚着更多的英雄力量、更狂热的激情、更强烈的生命冲动。同时,在第三变奏中,贝多芬加进了一支新的明亮光辉的旋律,这支旋律同固定低音旋律一道经历了以后的变奏,变得愈发宽广,犹如一支庄严的颂歌。

这个基本主题非常明快、有力:

1=bE 2/4

主题呈现后,后面便是精彩的主题变奏了。贝多芬运用出人意料之外的手法,将它戏剧性地不断发展、发展、再发展——由上述主题连续作了11次变奏:第1次变奏,增加了许多的配器;第2次变奏,主题旋律由第一小提琴来呈现,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则在主题旋律下方用充满活力的三连音节奏来伴奏,两次变奏调性都没有变化;第3次变奏,在高音区出现,乐队全奏,充满了光辉和温暖;第4次变奏,是一个美妙的赋格段;第5次变奏,调性改变,并产生了一个新的旋律,由长笛吹出;第6次变奏,斗争性加强;第7次变奏,又是一个美妙的赋格段(因加入赋格曲及奏鸣曲式的特征,交融成别具一格的新曲式。故,更加表现出贝多芬之创作理念);第8次变奏,是一个庄严的变奏;第9次变奏,这是一段如歌的行板,旋律变得静谧许多;第10次变奏,音域变得更加的宽广、大气和更具有包容性;第11次变奏,又是一个慢旋律的变奏,由圆号吹响,节奏变慢,乐曲变得更加的庄严神圣。

从快速强奏变成拨奏,由弦乐器担任,忽而又从镇定自若变成了手舞足蹈,再变成激烈战斗,从暴风雨前夕的沉寂到暴风雨时的强劲狂猛……这一乐章用主题变奏曲,表现了人民群众庆祝胜利的狂欢场面。

尾声,转为急板,以强烈主和弦之连奏,带领全曲之终结。这好像节日狂欢一样,席卷一切,展开了本乐章开始时所出现过的胜利景象,用英雄的凯旋和前进作为整部交响曲的结束。似乎是在这个变幻多端的调色板上积聚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和油彩,最后像火山爆发般汇成了一股最耀眼、最炽热的熔岩喷射向最高点,在象征着英雄的威力所向无敌、英雄的事业万古永生的壮丽辉煌音乐中,用热烈的欢庆来收束全曲。

这个乐章包含了两大音乐主题:首先是从乐章开始由弦乐拨奏呈示,接着双簧管及单簧管随后奏出轻快、及与第二主题相近似的旋律;另一个对贝多芬支持者而言,不会陌生——贝氏早于1799年至1801年负责作曲的舞剧《普罗米修斯》之终曲及1801年作曲的“十二首舞曲”之第七曲当中,使用此曲作主调。上述两大主题亦曾在1802年之“十五段变奏曲与赋格”(作品35,又称“英雄变奏曲”)当中亮相。

三、简要综述

《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这部交响曲的人道主义内容集中体现在:这部作品热情地讴歌了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实现的法国革命。贝多芬在《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中既没有单纯去歌颂拿破仑本人,也没有去具体描绘法国革命,而是一个德国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化了的法国革命精神的艺术概括。“不管资产阶级社会怎样缺少英雄气概,它的诞生却是需要英雄行为、自我牺牲、恐怖、内战和民族战斗的”。在《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中,贯穿全曲的是一位伟人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信、英勇;他们的牺牲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们胜利凯旋时的壮丽情景。《降E 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是德国市民阶级对法国革命的赞颂,同时是对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的讴歌。

《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将法国大革命这场人类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大众运动,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用交响曲这一艺术手段进行了记载、加工乃至升华,故而不得不承认《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注定将是名垂青史的!也正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的交响曲风格开始趋于成熟,也走入属于他自己的轨道,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产生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贝多芬是一位极具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拓展了它们的领域。《英雄交响曲》是标志贝多芬创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不朽名曲。这部交响曲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大大超出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局限,它完全确立了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

四、名家评价

美国音乐学家泰德·利比:“历来对《英雄》一曲的普遍看法——它是开启交响曲的浪漫主义时代、与传统分道扬镳的革命之作,只有一部分正确;在很多方面,这首曲子把18世纪交响曲的理想带入其理论的最高境界,与其说是革命之作,不如说是传统之登峰造极。在《英雄》中,贝多芬仍然遵循古典主义的形式规范,例如整体铺陈、配置、四个乐章的均匀分量、在乐曲的片断发展中完成和声目标并充分表达思想。虽然此曲奏鸣曲形式的第一乐章,要比莫扎特或海顿任何一首交响曲的快板乐章都来得庞大、雄浑,但它实在可以看做是古典乐派的最高体现。”

五、后世影响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是交响曲史上的里程碑。通过这部作品,贝多芬突破了其创作第一、二交响曲时延用的维也纳交响曲创作模式。在体裁上革故鼎新,大幅度地消减以前交响曲中常见的嬉戏性、娱乐性,并以探讨人生哲理、描摹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特征而代之,个性更为鲜明。而与以往的创作显著区别的是音乐形象所独具的史诗般英雄性格。从此以后,跟其他音乐题材相比,不论是规模还是内容,交响曲都成为最适合表现重大题材和富有哲理性内容的器乐门类。

从作曲技术上讲,它是一部革命性的作品,长度和复杂度前所未有。在两个序奏和弦之后,它以一个简单得难以设想的、建立在降E大调三和弦上的主题开始,但是又忽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升C,在整个乐章进程中带来了没完没了的变奏和展开。除了常用的第二主题和结尾主题外,还有许多过渡性的动机,在整个乐章中十分醒目。

《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交响曲的一个转折点,和以往的第一、第二交响曲不同,这一次它采用了全新的风格,全新的标题性音乐,首次让音乐与当时的政治有了连接。这部交响曲标志着古典主义音乐艺术的一次大变革,整个音乐每个乐章都用其不同的含义,不同的表示方法:第一乐章战斗的英雄形象和紧张的战斗场面,第二乐章悲剧性的葬礼,第三、第四乐章胜利的英雄气概和喜悦的欢呼,以英雄的胜利斗争作为结束。

六、人物概说

贝多芬的创作在作曲技术上有许多新发展,例如他扩充了奏鸣曲式结构,加强了它的表现力。他的主题、过渡、副主题都连接得很紧凑,一气呵成。转调也更自由,打破了过去各乐章之间以及主题与副题之间的调性关系的陈规,使调性色彩更加丰富。贝多芬以感性来驾驭理性,以内容来牵制形式。但是由于调性过于激进,使得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他的音乐时都会自然地掩耳。有人形容贝多芬的音乐会使人产生或不安、憎恶、痛苦,或激烈的情绪。但这正是他唤起人们灵魂深处永无止境的渴望的方式,也正是浪漫主义的本色。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广阔,形象宏伟,对比鲜明且感情深邃。他在创作中的独创精神是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正是源于这样的创作风格,他在处理奏鸣曲式的时候,偏重于采用扩充的方式并加以丰富的创作形象。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一个时代。海顿的音乐是永远同斗争绝缘的,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感性抽象力并对人类生命中的人性体现赋予浪漫主义的理解。而莫扎特却追求那驻于内在精神之中的超人的神奇的东西,我们在他音乐中洋溢着的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背后,也能感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感伤。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曾经,他激励、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如今他依然感动和振奋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