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仓颉造字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中国民间故事——仓颉造字

欢迎小伙伴们来到麦田读书!在这里,我们每天花5分钟,读一个故事或学一首古诗……和麦田君一起进步!

今天,麦田读书为大家带来的是一则民间故事——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的时候,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样子,而是和普通劳动人民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的牲口和屯里食物。仓颉很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就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它们的数目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是慢慢地,牲口、食物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来计数。他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它们的数目。但时间一长,就不奏效了。因为这当数目增多时,在绳子上打个结很容易,但数目减少时,要解开绳子上的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挺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就把越来越多的事情交给他来管,包括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等等,都让仓颉来管。仓颉又犯愁了,用添加绳子、挂贝壳的方法来计数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一次,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种脚印代表一种野兽,那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有了这些符号之后,复杂的把事情都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条了。

黄帝知道这件事后,对仓颉大加赞赏,命令他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就在全国推广开了,也逐渐形成了文字。

仓颉创造了文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也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大受追捧的仓颉有点飘飘然了,头脑也开始有点发热了,他的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上去了,他变得目中无人,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仓颉的变化被黄帝知道了。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成这样。可是怎样才能让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个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经一百二十多岁了。老人沉吟了一会,就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那里。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可以再教教我吗?”

仓颉觉得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心里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那‘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可是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都已经改不过来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让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觉得没问题了,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今天的故事麦田格老师就给大家讲完了,小伙伴们一起开动脑筋,想一想接下来几个问题,然后把你所想到的写下来,咱们评论区里见。

1、仓颉是根据什么来创造文字的呢?

2、如果让你来用符号来记录事物,你会怎么表示,试试看吧。

搜索关注公众号”麦田读书(maitiands)“

后台回复“好书推荐”

去查看麦田君推荐给你的更多好书哦

后台回复“我爱读书”

加入麦田读书会

后台回复“麦田之声”

收听有温度的美文电台,跟主播一起读好书!

往期推荐>>>麦田格老师告诉你为什么要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