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心中的“苏神”,他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我却为他弟弟心酸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苏炳添心中的“苏神”,他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我却为他弟弟心酸

提起“苏神”,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都是苏炳添。苏炳添作为亚洲第一飞人,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苏神”!

但是大家知道吗?苏炳添心中也有一个“苏神”,这个“苏神”叫作苏桦伟,他也是一位奥运冠军——获得6块奥运金牌的残奥会冠军!

苏桦伟是香港残疾人田径运动员,小时候因为患黄疸病,被查出患有肌肉痉挛症,极有可能无法行走,后来又患上了弱听症,要一直戴着助听器生活。

但就是这样一个残疾的孩子,凭着顽强的意志,克服身体障碍,经过高强度的艰苦训练,最后成为“神奇小子”——残奥会冠军。

而这一切,离不开他妈妈在背后的大力支持!

影片《妈妈的神奇小子》讲的就是苏桦伟的故事,这部影片一经播出,苏桦伟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大家都在为他的自强不息,为他妈妈的伟大母爱而感动。

看这部影片时,我多次热泪盈眶,跟大家一样,我也为苏桦伟和妈妈的故事所感动,但同时,我也多次为影片中苏桦伟的弟弟心酸落泪。

被忽视的苏弟弟:你关心过我吗

跟哥哥相比,身体健康的苏弟弟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健康的体魄。但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说实在话,我觉得他挺不幸。

影片中虽然对苏弟弟着墨不多,但仅有的几个镜头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落寞与伤心。

苏烨伟家境困窘,虽然获得残奥会金牌,却没有改善家中的贫困。在北京残奥会之前,他的父亲不幸出了车祸,家庭经济雪上加霜。

而训练是需要钱的,为了让他安心训练,妈妈安排弟弟到医院照顾父亲,自己出去打了4份工。

因为实在没钱,苏弟弟卖掉了哥哥的金牌,妈妈大为生气,严厉批评了弟弟。苏弟弟伤心地冲着妈妈喊道:“从小到大,你关心过我吗?你有没有照顾过我?”

还有个细节让我特别心酸,妈妈叫苏弟弟到医院照顾爸爸,对弟弟说:“放学后不要再参加学校篮球队的训练。”说着匆匆忙忙就走了,徒留苏弟弟在后面小声嘟囔道:“我是足球队的。”

后来,当妈妈跟弟弟再次发生冲突时,弟弟夺门而出之前,再次转身对妈妈强调:“我不是篮球队的,我是足球队的!”

看到这,我心有戚戚焉,这是一个被忽视的小孩。

父母虽然也爱他,但是,有生病的哥哥在前,心力交瘁的父母几乎分不出一丝注意力给他。

长期被妈妈忽视的委屈,让苏弟弟在青春期变得很叛逆,与妈妈争吵,甚至离家出走。

家有病人的孩子容易受到情感忽视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乔尼丝·韦布博士指出:

有12种家庭的孩子会受到来自父母的忽视,其中,如果有病人的家庭,孩子很容易受到忽视。

当一个家庭有需要照顾的病人,那么,这个家的中心会一直围绕着这个病人转,父母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病人身上,难免疏忽对其他孩子的照料。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大多数很早熟,很小懂得照顾自己,甚至会照顾病人。

在大人看来,这些孩子成熟懂事,是值得称赞的好孩子。

但是,大人们忽略了一点,他们也是孩子!

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孩子的期待和渴求,只不过,现实让他们过早地将自己孩子的天性封闭起来。

他们早早就明白,一切都必须为家中的病人让位,所以不敢任性,不敢发泄自己的情绪,用弱小的肩膀挑起了不属于他们的生活重担。

像苏弟弟,因为妈妈要打工为哥哥筹备训练经费,他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他不是不爱家,也不是不理解妈妈对哥哥的偏爱,只是仍然希望得到妈妈的关心。

但是,妈妈在他多次说明之后,仍然记不住他参加的是足球队,足以证明妈妈对他的忽视。

这一点,才伤透了他的心!

偏爱是兄弟姐妹不和睦的根源

在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中,父母往往会因为其中某个孩子比较弱势而有意无意偏爱他。

因为人有“怜弱”天性,所以父母在处理子女问题时会下意识扶弱抑强,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给予弱势的一方。

“弟弟/妹妹还小,你做哥哥/姐姐的让让他吧。”

这话大家应该很熟悉,当俩孩子产生矛盾时,父母最常脱口而出的就是这句话。

在父母眼中,小的孩子比较弱势,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

但是,父母只看到孩子之间的强弱,却没想过,再强的孩子,相对于父母而言也是弱势的一方,也需要父母的扶持和关爱。

当他们得不到时,要么下意识去争夺,由此产生兄弟姐妹间的矛盾;要么关闭心门默默远观着,拉开了与兄弟姐妹的距离。

不管哪一种,都将造成兄弟姐妹间的不和睦,让父母期望的“手足友爱相亲”成泡影。

而这一切的根源,是父母的偏爱!

“公平”不等于完全相同

要想孩子之间和睦友爱,父母手中的这碗水一定要端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指出:

要同等对待两个孩子,这样才不会让一个孩子形成“受害者”心态,另一个也不会形成“欺压”心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的姿态。

也就是说,要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给予孩子们同样的关注和照顾。

但现实中,父母有时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弱势一方确实需要父母更多的照顾,那该怎么办呢?

首先,别把属于父母的责任推给孩子。

照顾小孩子或病人是父母的责任,父母不要把这个责任推给健康的大孩子,他们没有义务去照顾。

如果父母确实需要孩子的帮助,请说明原因并对孩子表示谢谢,相信他们会乐于帮忙的。

这才是培养责任心的正确姿势,也会增加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其次,让孩子明白“公平”不等于完全相同。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公平”不等于完全相同,对他们区别对待不是不公平,而是基于孩子不同的阶段和能力而做出的规划。

弱小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照顾,健康的大孩子可能在生活方面得到的照顾较少,不等于父母不爱他们,只是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最后,给每个孩子特别的“偏爱”。

在精心照顾其他弱小孩子的同时,父母别忘了分一些注意力给健康的孩子。

可以过问一下他们的生活,在一些有意义的特殊时刻,做一些让孩子暖心的事情,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父母偏爱,他们会更愉悦地成长为父母期望的样子。

(本文图片第一张为苏桦伟本人,余者均为《妈妈的神奇小子》剧照,侵删。)

我是@颖妈育儿记,家有娇女初长成,关注我,一起修己育儿,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的其他文章:

“不合群要不要改?”“不改,合群了我就真的内心孤独。”

高考出现“神仙卷面”,字体工整漂亮让人惊艳,老师也不忍扣分

有没有读过《红楼梦》,跟高考作文题关系不大,家长别找错重点了

爸爸陪孩子“打牌”巧练成语,孩子轻松写出优秀作文,老师也夸赞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