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的民间文艺:民间故事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青浦的民间文艺: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反映劳动人民的智慧、心声和愿望。具有青浦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反映青浦乡土风物的传说故事,如关于泖河、淀山湖以及酒瓶山、北竿山的传说等;二是反映青浦历史人物的故事,如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名医何书田、何鸿舫父子等的遗闻轶事,其中尤以小刀会周立春起义的故事流传最广,也最为丰富;三是反映青浦革命斗争历史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在青浦建党较早,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都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20世纪,青浦的家庭流行齐聚一堂

讲故事、听故事

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上海民间故事选》,选刊了青浦10则民间故事,占全书故事总数的14%,其中有反映青浦乡士风物的《蟠龙镇的来历》《不倒的泖塔》《双塔》《北干山上的两个脚印》《西霞浦》;关于小刀会起义的有《周立春起反》《谭保正伏法》《女中英雄周秀英》《周大嫂大义灭亲》《个个都是周立春》《大哥没有死》等。

1989年,青浦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卷·青浦故事分卷》一册出版,共收录青浦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171则。

1987年,华新乡文化站编纂的“民间故事”封面

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市兴起的故事活动中,青浦的新故事创作较有特色,故事作为一种口头文学,讲述(口头创造)和编写(文学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有的先讲后写,有的先写后讲,有些识字不多的工农群众也能积极参与。

1960年5月10日,青浦县文化馆在《上海文学》编辑部的帮助下,举办了上海农村第一个群众性的讲故事会,有16个公社的五十多名干部和社员参加,各自讲了自己亲历亲闻的故事,从各个方面反映农村的新面貌。

《上海文学》1960年7月号,发表了《上海青浦县故事选》,其中有乡村干部张伯康的《姚素珍》、陈通宝的《七妈妈小组》、顾其华的《大战淀山湖》、徐道生的《一前一后》等8则故事,同时还发表了中共青浦县委第二书记王琳《把讲故事活动更广泛地开展起来》的评论和《上海文学》编辑部介绍青浦县故事会活动的署名文章。

1962年以后,上海市的故事活动全面推开,青浦涌现了一批优秀故事员和故事作者,不少新故事在上海市创作故事会串中获得好评。1964年7月,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故事会》,为青浦推出了《青浦故事专辑》,集中发表了青浦新创作的7则故事,其中有陈文彩、徐道生的《种田状元》(后改题为《两个稻穗头》)、吕燕华的《母女会》、蒋桂福的《一只鸡》、吴关明的《第二次上任》等,这些故事曾多次被其他报刊或故事专集选载,《两个稻穗头》还被译成英语,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朱家角乡编纂的民间故事目录

故事员凌林生、吕燕华先后应邀去北京、内蒙古等地讲故事,并介绍经验。1965年10月,故事员蒋桂福、徐亚珍、吕燕华去北京参加全国青年文学积极分子大会,吕燕华在会上作了《讲好革命故事,当好党的宣传员》的发言,并讲了故事《母女会》。

上世纪70年代末,青浦的故事活动重又恢复,并得到了新的发展,1979至1984年,共有五十多个创作故事,在《采风》《故事会》《新故事》上发表。

1984年,青浦文化馆被评为上海市故事工作先进单位。同年,青浦实验小学小故事员王斌被评为全国少年儿童故事大王。朱家角工人故事员李溪溪,从1984年起,先后发表故事《婚礼上逮捕》《双母夺女》《故事员的故事》《斗鼠》《乔厂长赴任》等四十余篇,6次荣获全国级、省市级一、二等奖。

李溪溪在讲述青浦的红色故事

——“明晨,敌人要偷袭我抗日三支队”

青浦的民间故事依托于青浦的历史和文化,取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是青浦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更是青浦人民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用档案的形式保存好,一直流传下去。

资料:青浦档案

原标题:《青浦的民间文艺: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