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750 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通用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750 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通用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750 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伴着这首耳熟能详的音律,我再一次重温《三国演义》,这清代小说的巅峰。急于兴复汉室的刘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张飞与关羽、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这些英雄又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我随着这本书走进了历史上局势动乱的三国时期,亲临了马革裹尸的战场,目睹了考虑周全的计谋,同时也感受到了千古流传的情谊,那就是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就是诸葛亮,一个淡泊名利的隐士,一位足智多谋的智者,一名忠心耿耿的军师。如果诸葛亮是一匹未被世人了解的千里马,那么刘备就是发掘千里马的伯乐。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二十年如一日地为刘备奔走效劳。火烧新野、白河用水、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如今细细品味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感受到的不止是诸葛亮那过人的智慧,更是诸葛亮一心为刘备出谋划策打江山的忠诚。他的忠诚不仅仅表现在刘备在位辉煌的时候,更表现在刘备仙去之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接受刘备最后的托付。刘备临终前告诫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并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并无谋权篡位之心,依然竭尽全力辅佐着刘禅,尽管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多次亲自出征,从无怨言,只为报答多年前刘备的发掘之恩。

摇着羽毛扇的诸葛亮永远是我最敬佩的英雄,不仅仅因为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智慧,更因为他对刘备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750 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篇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四大名著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杰作。最近,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三国演义》这部著作。故事起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终于三国归晋。书中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有宽厚仁义的刘备、狡猾多疑的曹操、忠肝义胆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勇猛粗鲁的张飞以及视死如归的赵云,都是尽人皆知。

书中描写的经典故事更让人回味无穷,有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其中我最喜欢“借东风”这个故事。周瑜的“连环计”成功后,准备起兵用火攻攻打曹军,可当他发现外面现在刮得是西北风时,当时就昏倒在地。因为他需要的是东南风,否则火就算烧起来了,被烧的也是东吴自己的大营。周瑜的朋友鲁肃见大都督一直昏迷不醒,便把诸葛亮请来出主意,诸葛亮没说什么,只是提笔在纸上写下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时,周瑜醒了,见诸葛亮看透自己的心事,便问:“这病该用什么药医治啊?”诸葛亮笑笑说:“都督若要刮东南风并不难,只要建一个七星法坛,我来做法,一定给您刮一个三天三夜的东南风。”周瑜大喜,病马上好了一大半,命人赶快建好了七星坛。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这才有了火烧赤壁的故事。

难道诸葛亮真的会呼风唤雨么?当然不会,其实他早就算好了这几天会刮东南风的。原来诸葛亮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考虑好结果再行动。他为了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一生都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觉得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诸葛亮的这种精神,要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只有今天用心的准备和不懈的努力,才会有明天的成功和收获!

《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这样精彩的故事,请大家也跟我一起进入三国时代吧,看看谁到底能成为最后的霸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