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年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篇一

1.明白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

2.能正确的分解图形,一般分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并能正确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较难分解。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1、请学生任意分割,后说说分割的是什么已经学过的图形

2、老师要求再分割

3、想一想出了分割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这个图形是在一个长方形的纸板上剪下四个小正方形,所以要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自己进行分割,

再分割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比一比谁分的最少,而且还是我们学过的图形。

适当地添上相关的条件进行分割,要求分割的合理,能够计算。

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通过三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学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和添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学生看书上的图。教师读题,

要求学生想一想,并观察教室里的门,如果学生能发现要油漆门的两侧,教师要加以鼓励,还要注意些什么?

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理解题意后自己尝试计算,说说想法:要把门上的玻璃部分减掉,通过老师的提醒学生要明白要油漆门的两侧。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第二问给出的平方米单位经过计算得到的单位是米,而图中给出的数据单位是分米,在计算面积时要把单位先统一。

独立完成练习。

学生能正确进行组合图形的实际运用。

再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

书设计: 图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篇二

教科书第101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习十四2~4题。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

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

一、复习引入

(1) 口算。

324 637 549

(2)把7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还剩几朵?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示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

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平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

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

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2、自主练习

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第3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练习十四第4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篇三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及其作用,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

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1、看到这些字母,你能立刻想到什么?

课件出示:

btvsoskgnba……

同学们能很快的说出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意义吗?说明字母在生活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

复习字母表示数

1、结合谈话导入说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用字母能简明的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①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s=()。

②b乘5、6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a乘h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

③a、b、c、d表示非0自然数,那么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字母表示()。

(2)订正后提问: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1页的第一个“做一做”。

(2)根据题意写出各式表示的意思。

一种滚筒式洗衣机,单价a元,商城第一天卖出m台,第二天卖出9台。

m-9表示()m+9表示()

ma表示()9a表示()

(m+9)a表示()(m-9)>a表示()

答案:

(1)

(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出的台数

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卖的台数

第一天卖的钱数

第二天卖的钱数

两天一共卖的钱数

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的钱数(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卖的钱数)

教材第82页练习十六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检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8课时式与方程(1)

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篇四

认识米 用米量

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篇五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约4课时

课本第4页例1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篇六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按要求正确地截取积的近似值。

3、使学生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投影片若干

一、激发:

1、口算:(天天练口算)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⑴计算。

0.65×0.140.98×1.3

⑵提问:①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②算出积后要特别注意什么?

3、会按要求取积的近似值。

让学生将上面计算的结果分别保留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写出积的近似值。

4、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算。

简算:6.3×1029.8×2.9+0.2×2.9

0.8×0.02×12.5×5

二、尝试与示范:

1、p.13页13题:一个电影院的票价有两种:3.00元一张的有600个座位,4.00元一张的有320个座位。如果满座,每场收入是多少元?

⑴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

⑵“满座”是什么意思?

⑶生独立解答并集体订正。

2、p.13页14题:检验下面的积的小数位有没有错误。

56.7×2.4=1360.8

28.7×10.9=312.83

0.582×0.71=4.1322

⑴让学生独立判断,

⑵让学生检验积的小数位有没有错误?

⑶应该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⑷集体订正。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13页15题)

⑴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对于做的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奖励。

⑵对0.75×10212.5×9.61.25×8.80.4×0.7×0.25

这几题怎样算得快?

4、p.14页17题:用激光测远距离既精确又迅速。一次从地球上向月球发射激光讯号,约经过2.56秒收到从月球反射回来的讯号。已知光每秒传播300000千米,算一算这是月球和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与解:2.56秒收到讯号,说明讯号已经走了一个来回。那么,要求月球和地球的距离,只要求出(2.56÷2)秒运行的距离即可。算式为:300000×2.56÷2=384000千米。

四、体验:谈谈你的收获?

五、作业:

p.14页16题。

2.小数除法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篇七

1、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去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主动参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中,掌握运用数学知识。

2、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1、同学们画面中的这个图形叫什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的知识。你还记得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2、在圆的认识里,你们知道了哪些知识?请拿出自己做的圆形纸片,在里面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3、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强调:同一圆或等圆)你还知道圆的那些知识?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对称图形?在这些对称图形中哪种图形的对称轴最少,哪种图形的对称轴最多?

4、看来大家对圆的认识都掌握得很不错,圆周长和面积是指哪一部分?摸摸看。

1、你是怎样求圆的周长?(量 公式)是指什么?你还了解圆周率的那些历史?

2、你是怎样知道圆面积的?(数方格 剪拼)

3、圆面积的推导实际用到了什么思想?(转化思想)

4、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出示课件)

5、求圆面积有几种方法?

6、你能不能算出你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和面积。指名说算法。

7、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公式 单位)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半径是 2厘米 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2)两个半圆一定能拼成一个圆。 ( )

(3)半圆形纸片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4)把半径 3厘米 的圆等分成十六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 )

(5)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

2、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的?

(2)运动场上为什么运动员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出示课件:

(3)小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有多大?

林业部门需要测量一棵古树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树干横截面是什么形状?可是又不知道它的半径或直径,总不能把这棵千年古树砍倒后量一量,你能不能帮他们想一个办法?

(4)一根长 4米 的绳子围了一圈后还剩 0.86米 ,请你算算树干横截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5)用篱笆靠墙围一个直径是 4米 的半圆形的养鸡场,求篱笆的长和占地的面积。

通过本节课学习有怎样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篇八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课件、玩具汽车等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习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习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篇九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1、: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千克与1000克相等,从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0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